留住一切親愛的 全台 11 家老書店人情時代全紀錄

留住一切親愛的 全台 11 家老書店人情時代全紀錄

攝影

發布時間 2024.04.17 05:58 臺北時間

更新時間 2024.04.19 22:44 臺北時間

去年夏天,作家吳明益展開全台獨立書店新書巡迴活動,行程走到嘉義民雄工業區一家傳統書局,他有感而發:「對一個9歲的孩子來說,他不會喝咖啡,不會覺得是枝裕和的海報有質感,但他會走進地方書店,不需要每一家書店都是文青書店…我小時候就是在這樣子的書店看倪匡長大。」
日前獨立書店訪視員一篇〈獨立書店:逛與不逛的掙扎〉,又掀起紙本書籍與書店的論戰。但大家還記得嗎?「傳統書局」模樣的獨立書店曾遍布全台,無論是學生開學買自修評量、搶《少年快報》,站著讀老夫子、金庸、瓊瑤,或精挑明星護貝卡、花語書籤,甚至請老闆包一本黨外雜誌,都是網路與手機出現前,幾代人長達半世紀的記憶,而這些書店正在快速消失。
《鏡週刊》走訪金門、南投、雲林、彰化、嘉義到台東,在小鎮、工業區、夜市邊找到11家仍亮燈的傳統書局,記下他們的人情、時代與輝煌。青春榮景不復在,但回望圍繞閱讀的辛勞與歡樂,或能提供未來的書店經營更多想像。
*11家書店的完整故事,請點選邊欄的「書店名」。各書店附有360全景影像,可滑曳畫面,環視店內全景,並點選影像中的「i」,觀看細項說明。台灣傳統書店的興衰、暢銷書與時代意義的專題報導,請點選邊欄的「台灣老書店全紀錄」。

高雄,鳳山大書城

創立:1980年(2024年4月30日停業)
「以前學生之間流傳:『缺什麼,去鳳山大書城拿就有了。』我們的名氣就是這樣,不誇張,這幾年還收到好幾封沒有名字的信,上面寫說:『對不起,我小時候不懂事 ,給你們偷了東西,長大以後來賠償你們。』那天才又收到一張一千塊。」
愛書人的魔法洞穴 令人不捨的老書店味道
地方傳統書局,老闆與「雅賊」貓捉老鼠的故事太多,請鳳山大書城老闆娘黃麗美舉例,她腦海好幾個,有的專偷電腦叢書的附贈軟體,有的在《六法全書》折一角,或撕去一頁,「有個客人,我們知道他會偷東西,大家輪流盯著他,不要讓他有機會,這個員工盯一小時,那個員工盯一小時,盯了四、五個小時,大家太累,最後還是被偷了,」黃麗美聳肩:「我們只能敬佩他。」
鳳山01
位在高雄舊客運站地下一樓的鳳山大書城,已有44年歷史,今年4月底卻將拉下鐵門。隨著鳳山最後一間大型綜合書店消失,這些屬於地方的閱讀回憶,也將漸漸被遺忘。
「客人捨不得,要我們換地方再開始,但我們只是小賣商,不賺錢,怎麼活下去?有些客人問我們怎麼賣比較貴,說我們是詐騙,但書店進價就這樣,折扣就算了,現在大家連實體書也不讀,都看電子書,這不是一條可以走下去的路。」黃麗美說,這幾年,很多客人出國回來,一進門喊:「我就是要聞這個味道。」 她會說好, 拜託他多聞一點,「因為早晚,我們都會聞不到這個味道。」
專題拜訪十多家書店,鳳山大書城是我們唯一看到還有客人來買書的店家,平日下午至少六、七人,除了學生買參考書,有退休先生請店長吳桂芬推薦、訂書,帶了三島由紀夫的《假面的告白》,有上班女性來買日本飲食文化的書籍,還有位溫文儒雅的老先生拿了一本《台北人》結帳。這樣的書店,高雄有名的獨立書店三餘所發行的刊物稱之為「魔法洞穴」,作家謝哲青、詩人夏夏與鄭聿,都曾公開分享在這度過美好的時光。
鳳山03
右為鳳山大書城店長吳桂芬。
「以前放假,這邊滿滿的頭,看不到路,不誇張,我們常常忙到半夜,做夢都在包書。」黃麗美指著二百多坪、入門左邊是書、右邊是文具禮品的地下空間笑說,「現在常常可以打瞌睡。」
歷經地下街大火 不只賣文具也要做文化
44年前,黃麗美與先生張仁飛,因親戚介紹自台北來到高雄,在地下街的百貨商城賣起鋼筆,那是哪裡有錢賺就往哪打拚的1989年,地下街突如其來的大火,卻摧毀他們文具禮品的事業,「以前派克、白金那種超過五、六千的鋼筆,都鎖在櫃子裡,那天地下街有消息要滅火,大家不知道會這麼嚴重,大家弄一弄離開,我還帶孩子去散步,回來全燒起來,百萬鋼筆沒了,地下街全毀,我幾乎每天做惡夢。」
好在他們先前已租下鳳山客運車站的地下室,「那時陣戇戇,不知道什麼叫經營,只是想過生活,所以邊做邊轉型,要做學生市場,我覺得文具不夠,還是要有文化的圖書。」
鳳山02
櫃檯邊擺著黃麗美正在看、一本關於如何面對臨終的書。六十七歲的她感性說,人生過了三分之二,親人陸續有人離開,她也想開,只是臨終話題無法跟年輕人討論,小孩只會覺得她想太多,只好看書,「社會現在很多元,很多事情你得去理解,把眼光放遠一點,不用執著一定要怎樣。」年輕時,黃麗美愛看英美翻譯小說,這幾年,眼睛不好,讀的多是關於如何接受老化與調整自己心態的書籍。下午四點,訪問結束,她與先生交班,就要去運動—健走五公里。
問他們開書店最好的事?張仁飛說,開始確實是賺錢,「後來任務不一樣了,我們的員工大部分待二、三十年以上 ,大家好像一家人,因為有他們,書店才撐得下去。」黃麗美也是,捨不得一起打拚的員工,更感念愛護他們的居民,「大家真的建立很深的感情。」停業消息傳出後,有人特地從台北、新竹搭高鐵趕來,還有一家三代一起拜訪,有的見到他們,止不住淚水,黃麗美感謝鳳山人給他們一個很美好的ending,萬分不捨,只能珍重再見。

嘉義,仁偉書局

創立:1981年
如果說在高雄舊客運站地下室的鳳山大書城,是愛書人眼中的魔法洞穴,民雄最熱鬧的建國路上,二層樓的「仁偉書局」就是在地居民心中「霍爾的移動城堡」了。
仁偉01
美術老師黃莘雅記得,第一次到仁偉,她在門口遲疑好一會兒,舊舊的招牌,外面還擺滿安全帽,「這裡真的有賣書嗎?」她想。沒想到進去像尋寶一樣,顏料、色紙等文具用品琳瑯滿目,二樓還有最新的繪本書,「整家書店有各種樓梯、通道,像城堡一樣。」那是約十年前她剛從台北搬到民雄的印象。後來仁偉變成她和朋友約碰面的地標,有時她也帶畫室小朋友去書店速寫,「大家一上二樓,趴著開始畫畫,有嘉義的小朋友回去跟家長說想再來,因為會有『有趣的大姐姐』跟他聊天 。」
爸媽參觀文青書店:「這是要吃什麼?」
「有趣的大姐姐」是仁偉書局的二代店主人羅怡芬,也是近年嘉義地方串連活動的常見面孔。七年級的她,大學畢業後在紙風車劇團工作,熱血有幹勁,因父母年歲漸長,考慮退休,9年前決定回家見習、接班。
這9年,親子關係可說是時而歡樂,時而緊張。「吵架是真心在吵, 沒有在跟你客氣,有時包包款款就要走了,」羅怡芬作勢說。二代最一開始的爭執在定位。剛回家時,羅怡芬也希望家裡的書店如時興的文青書店,可以專心做書、推動議題,但爸媽反對。「我帶他們去看,他們只覺得:這是要吃什麼?很直接的疑問,哈。」羅怡芬苦笑。
但回來一陣,羅怡芬也體會,做生意就是要有客人,沒有客人,開店沒有太大的意義。「講坦白的,我們這邊(民雄工業區),如果要開那樣形式的店,是不會有人進來的,我後來希望,我們家的店還是像他們留下來的,做一間『沒有門檻的店』。」
仁偉02
仁偉書局二代店主羅怡芬。
老闆娘蔡香珍說,以前開書店,不是為了什麼知識、理想,開店就是做生意,尤其她結婚,要是懷孕,帶小孩就不能工作,或是工作得另請保姆,若能經營書店,可以開店兼帶小孩。仁偉書局1981年成立,名字是熟悉的算命老師結合先生「羅仁材」的名字取的,但同名的人多,時不時有客人跑進來開玩笑稱是他的書店。
在地人的霍爾移動城堡 孩子的流行文化中心
羅仁材記得,剛到民雄時,道路還沒拓寬,附近都是芒果田,他們從租店開始,到買下現在的位置,店面歷經十幾年的時間,因為買下左鄰右舍,才陸續打通、擴大,才有客人私下比喻「霍爾的移動城堡」。
仁偉一直是孩子流行文化的中心。羅怡芬說,以前從聖誕節開始,下課時間、週末,店內是滿滿的學生,「十二月賣聖誕卡、春節賣春聯,拿到壓歲錢,小孩第一個跑來書局,天上飛的直昇機,地上跑的遙控汽車,女生玩的芭比娃娃,玩具商每年有不同的主題,但整天好吵,我都希望過年趕快結束。」她誇張笑說,好不容易春節結束,馬上又是元宵,花燈又登場,畢業季也是,相簿、字典、鋼筆都是從前盛行的禮品,「現在很沒有季節儀式感,大家不會要存錢來買什麼,所以也不會有銷路特別好的東西,也不會有不銷的。」
只不過,關於如何跟客人應對,羅怡芬與父母都在學習。剛回來時,羅怡芬接到的「客訴」不少,「他們不知道我是老闆的女兒,就會跟爸媽抱怨,說你們那個新來的員工不行。你也知道,地方長輩就是會要你送他一支筆,或少算他一塊錢。我印象很深,有次一個阿北買紙,一張10元,他說老闆都算他9塊,我說這是實價,沒法度,他就發脾氣說,好啊,那不要買。」
現在她態度緩,好好跟客人說,客人也不那麼不講理:「他們會說:厚啦、厚啦,隆哩勒共(都你在講),看多少,我付啦。」蔡香珍也跟著學,「還是要有原則,不然有些客人一直吃豆腐。」但還是很多客人看準像老闆好說話,專挑羅仁材在的時候來,進來看到結帳的不是他,「那些客人會立刻轉身出去喔。」羅怡芬哭笑不得。
仁偉03
地方趣事多,羅怡芬也找到自己的方法,繼續她的理想。除了店內醒目掛著的反核海報、同志彩虹旗,她去學校兼台語老師,跟在地有理想的青年辦活動。公投東京奧運台灣正名時,鄰居阿姨看到主動幫她要來一疊連署書,「客人看到我掛的反核旗會說:這毋通啦,攏無電啊。我就跟他們聊,阿姨那你知道我們現在用多少核電嗎?也不用跟他們爭辯,就是聊。」
書籍銷售佔比雖低,但羅怡芬發現,只要她認真訂書,每週更換展示新書,書的販售額就會提高。因為她喜歡韓國娛樂,書架有一層關於韓國影視的書,選書相當齊全,繪本的策展也非常用心。黃莘雅在仁偉買過十幾本繪本,包括韓文繪本《西瓜游泳池》、得獎西班牙繪本《巨人的時間》等,因為和羅怡芬變成文友,也常參加書局舉辦的人文講座,黃莘雅在博客來看到想要的新書,反而會托仁偉訂送。
「歸屬感是仁偉和其他獨立書店相比,最重要的價值,」曾以仁偉書局作為論文研究題目的設計師吳偉樺觀察,像仁偉這樣的傳統書局,老闆、老闆娘幾乎是看著在地年輕人長大,他們了解客人,也知道客人的需求,這樣的在地連結感無可取代。離開仁偉前,羅怡芬和新移民媽媽客人正一搭一唱聊天,屬於她與民雄的新時代,正要開始。

南投,新文明書局

創立:1953年
2022年,南投草屯歷史最悠久的獨立書店「三省堂書店」宣布停業,新聞一出,在地居民湧入,但南投有另一間小鎮老書店,成立時間更悠久。
新文明01
新文明書店老闆陳伯三與太太許美琴。
「以前竹山是『前山第一城』,開山、去後山(東部)都要經過這裡,有買賣就有旅社、酒家、金店,街上好不熱鬧,竹山市區的道路是日據時代規劃的,四四方方,但九二一之後,人口一直往下掉,」採訪南投新文明書局老闆陳伯三,話題常常岔著變成地方文史導覽和趣聞,像是雲林國小其實不在雲林而在南投等。
二二八埋家族陰影 不畏警總賣黨外雜誌
六十七歲的陳伯三與太太許美琴這幾年積極投入南投縣二二八關懷協會,整理口述歷史並舉辦走讀活動,但直到解嚴,他都不知道外祖父在二二八事件是民選鎮民代表,曾與鎮上的知識份子組隊,後來被關了二年多,「1999年,我媽因為同輩受難者聯繫,要申請補償,幾個人坐在客廳,一邊講一邊哭,我們幫忙做紀錄,才慢慢了解。」
新文明02
但陳伯三記得,家裡一直有賣黨外雜誌,而且竹山只有他們家有,銷路極好,「他們沒有透過一般的經銷路線 ,都是自己送來 ,賣完再跟他們結帳,買的多是當地壯年男子,查到,就只能被沒收。」老家在台北的許美琴笑說,1973年她嫁來超驚訝,原來台灣有黨外雜誌,還有那麼多的政治事件,以前在重慶南路從沒見過,「婆婆可能自己經歷過,對政治思想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新文明03
新文明書局整修前,左三為陳伯三。(新文明書局提供)
賣地瓜補收入 期許成為百年書店
新文明的開始是刻印。陳伯三說,家裡以前是務農的長工,父親日據時期,曾去日本海運工廠做工,回來為了擺脫貧窮,學習刻印,從小攤位開始,兼賣一些小書,慢慢擴大,才租下整間店面,一半賣書、一半賣文具,又買下現在的店面,現在三層樓的建築,是九二一之前改建,當時為了裝電梯,特別開挖地下筏式工程,地震時,整條街倒一片,書局才得以倖免。挑高八公尺、氣派的裝潢,也成為竹山人的約會聖地。
人潮早成往事,隨著竹山人口衰退,他們現在的收入主要來自不習慣用網路訂書的老客人,或是帶著孩子來懷舊的居民。老闆陳伯三早上六點就去田裡,「我都跟人家說,晴耕雨讀,我不是在書店,就在田裡種地瓜,加減賣,用這個收入來彌補。」房子出租肯定賺得比經營書店多,但老闆娘許美琴捨不得,「你有沒有看過京都的百年書店?我去看好喜歡喔。不分租,還是希望書店能開到百年,希望啦。」

雲林,自由書店

創立:1955年
1955年創立的自由書店,是雲林虎尾鎮上現存最老的書店。創辦人潘有義是基隆人,日治時代考上中學,但家中經濟不允許他升學,只能在港邊做苦力。後來舅舅建議跑船,他在書店找到輪機相關的書,自學後考上輪機長,成為行船人。一次他行船到雲林找親戚,認識當地土木建築師的養女,在公公的資助下,決定在虎尾落腳開書店。自由書店水藍色的招牌,現已褪色,但取名自由,是希望客人自由來去,看書、買文具,都沒有壓力。
基隆行船人在虎尾開書店 希望客人自由來去
自由01
現任店主潘學德父親潘有義。(自由書店提供)
現任店主潘學德是潘有義的小兒子,1980年回家接班。他記得,小時候店開,《今日世界》《千秋》雜誌吊起來,生意好得不得了,開學季最旺一天收入可達10萬。《少年快報》120本才入店,學生下課,不到二小時就賣光。以前書店,除了虎尾鎮的學生、居民,還有糖廠員工、空軍基地的軍人的客人,連鄰近土庫、台西、麥寮、褒忠等工廠也會開車來買補給。
消費型態轉變,學生下課後逛寶雅,而台78線、61線西濱快速公路開通後,多數人直接去嘉義或台中,不再拜訪虎尾,現在書店開一整天,客人零星。
「我們是從恐慌,到坦然接受,」潘學德笑說,「過去榮景熊熊沒了,很不習慣你知道嗎?現在就平常心,反正孩子都大了。」老闆娘黃昭嫣也說:「如果算上我們的薪水,根本不划算,出租至少有錢賺,而且書店沒有假日,我們從早上九點開到晚上九點半。」
因常年搬書與文具,腰傷現在每天要去復健,潘學德仍捨不得關書店,「你說再去吃頭路,工作不好找。再來也想說,這是爸爸的店,我們要顧到一個坎站,最起碼撐到書店七十週年,再一年,我們就打算收起來,繼續也不是辦法。」
自由03
書店保有《壹週刊》全盛時代的販售看板。
遲來半世紀的道歉與支票 書店老闆長存客人心中
黃昭嫣說,他們每幾個月就會收到沒有寄件地址的信封,裡面裝一千、三千元,有次一位老先生找來,說他年輕時不懂事,偷了東西,但不確定是哪一家,他們比對後,老先生形容的老闆是公公沒錯,後來客人寄來一張上萬的支票。她有些哽咽:「公公是一天晚上十點收店回去,睡到隔天沒醒就歸去的。那時候開學,他的棺木放在門口,參考書都在後面,一個爸爸帶女兒來, 我在折蓮花,請他去別家,他說沒關係,帶著女兒進去選了好久的書,結帳後還留他的心意給公公。」
六年級生小雲,離家已久,卻一直記得自由:「那就是一家小鎮的書店,離家上大學後,有次我回去,竟然在那邊看到劍道的書,老闆還跟我講了一些劍道的事,我一直記得,他有一種瞹瞹內含光的感覺。」
2025年後,虎尾或不再有一間名為自由的書店。但這可以自由來去的書店,以及老老闆的風骨會長居在地人心底。

金門,長春書店

創立:1973年
搜尋金門長春書店,可別被Google騙了。「永久停業」的不是這家離島傳奇書局,而是老闆陳長慶早年開的分店。只是老先生不知道怎麼申訴,一直無法改正。如有興趣前往,正確位置在金門山外昔日最熱的廣場前,地址是復興路130號。
種地瓜家的小孩 自學投稿成作家還開了半世紀的書店
陳長慶今年78歲了,每天早上四點多起床,先到太湖走一圈,大約一小時。天亮回來,泡茶,把書店的鐵門拉開,把有些生鏽的書架搬出來,然後開機,看網路新聞。朋友寄信來,他就回信。街坊鄰居經過,進來喝茶,就聊聊天。朋友離開,他繼續打開Word檔,寫他的小說。中午回樓上和太太簡單吃,晚上六點多,他再拉下鐵門。
金門01
辦一本雜誌,出好幾本書,然後開一間書店,在書店寫作到老,是陳長慶小時候無法想像的事情。
家裡種地瓜,陳長慶從小成績不錯,但國中就無法繼續升學,經人介紹,才輾轉進入金防部當雇員,承辦福利業務,包括電影院、福利站與「軍中樂園」,他指指書架厚厚一本精裝《特約茶室》以金門閩南語說:「卡早,金門幾十間,所以我會寫這本書,半年後,再版。」
六、七〇年代,太武山上的明德圖書館是金門藏書最多的圖書館。他午休、下班就在那邊看書,印象最深是反共作家陳紀瀅的《華夏八年》,內心澎湃,「看人家能寫這麼多東西,很羨慕。但我初中只念一年,所以開始投稿《金門日報》《中華日報》,寫啊、改啊,這次沒登、二次沒登,三次登出來,非常歡喜,就沓沓仔培養。」
金門02
當時作家取名似乎流行疊字,像是管管、西西,他也為自己的筆名取了「舒舒」。在出版言論自由管制的年代,他為了辦《金門文藝》,以弟弟的名字開了書店,也慢慢進書,金門駐軍最高曾達17萬,書店生意也愈來愈好,他索性辭去金防部的工作,「那時候一個月營業額喔,都是百萬以上,扣掉成本六三折或七五折,一個月賺二、三十萬,不是開玩笑,我們才能買下黃金店面。」
十萬阿兵哥駐軍的時代 爾雅年度小說選也暢銷
「以前幾十萬阿兵哥在這,在前面看電影、吃個冰、撞個球,有空就來買書,爾雅出版社的年度小說一出版,三十本、五十本,都賣光光。」我們回頭查八十年代的爾雅小說選,主編從詹宏志到陳雨航,小說家有劉大任、曹又方、李喬、黃春明、七等生與新銳作家廖輝英、袁瓊瓊。
金門03
不管是山外的駐軍人潮,或是文學熱銷的年代,都已不在。我們在長春書店一天,除了親朋好友送禮,幾乎沒什麼客人。但店開著,就像告訴曾經相遇的朋友,頭家還在,他淺淺笑:「有時遊客經過,訝異說這家書店還在,我聽起來就金歡喜。他們不一定認識我,但他們知道這間書店、這個頭家,我就感覺很溫馨。」
「電動機台流行時,很多朋友建議,書收一收,擺幾台,現在也有人說,賣書是能賺多少?但是,人不能這樣。」他放慢聲音,一字一句鏗鏘有力:「我們幾十年,有一個堅持。第一,對文學有興趣,冊跟我們密切又親密,沒銷路也沒關係,看了心情也很好。第二,我透早六點多開門,人如果來,喝個茶,人如果走,我寫一些東西,寫五十字,我賺五十字。人的價值觀,要把它理清。哩掐(而且) 這書店跟我們有幾十年的感情,人有飯吃就好。我活著一日,這間書店就一定不會關。有一天店沒開,就是我不在了。」

彰化,南方書店

創立:1954年
今年邁入70週年的南方書店,位在彰化火車站旁,因三代回來經營,店內不同於傳統書局書籍、陳設老舊,燈光、書櫃與招牌設計多已翻新,除了常有漫畫、在地文史新書的策展,還不時和陳澄波與賴和等基金會辦活動,是一間與時俱進的老書店。去年,他們重印台灣女婿、日籍作家青井哲人絕版的《彰化1906》,店內500本很快銷售完畢。
手機網路取代閱讀的時代 史地、科普仍暢銷
南方03
南方書店舊店面。
三代經營者陳筑閔、陳峻昕觀察,閱讀被網路取代,但取代的是流行、消費型的內容,跟連鎖書店比起來,南方書店的史地、科普、社會科學類的書籍反而賣最好,最熱銷是本地作家的《彰化小食記》與已逝作家陳柔縉台灣文化史相關的書籍,2023年則是作家吳明益的《海風酒店》。
回鄉接書店本來不是二人的生涯規劃。他們在彰化市光復路的書店舊址長大。1988年,他們的阿公、南方書店創辦人陳川鏡突然過世,書店交由老員工經營,後來老員工退休,書店要收,父親陳潤星捨不得,讓本來要當學校老師的太太劉富美帶著孩子回家接手,一過二十多個年頭。
「那時候是早上八點開店,晚上十點收店,我常常笑說,我在彰化市,可是從沒看過彰化市的街景,」劉富美聲音宏亮,笑聲開朗。三年前,她有意停業,將空間出租,但先生陳潤星與孩子都反對,最後三票對一票,書店繼續經營,但愛畫漫畫的陳峻昕離開大廠佳能的工作回來主理書店營運,姊姊陳筑閔一邊斜槓寵物營養配方的工作,一邊協助社群宣傳,父親陳潤星主持劍道教室,偶爾也會用專業咖啡機煮咖啡招待客人。
南方01
南方書店二代老闆陳潤星與父親創辦的《銀星雜誌》。
「以前書店養我們一家十三人,現在換我們養它囉,」陳潤星感性說。一旁的太太、小孩立刻吐槽:「一家三層樓,每層都有他的音響,他和創辦人阿公一樣,就是浪漫、捨不得啦。」
任性少爺辦雜誌、開書店 後代收不到租金也要守護
南方書店的創辦人陳川鏡,就讀淡水中學時,和前總統李登輝是同屆且同劍道館的同學,後考上台大法律系,但二二八事件後,他對進入司法機關心灰意冷,孫女、第三代經營者陳筑閔說:「那年代,弄不好命都沒了。阿嬤的爸爸跟賴和一樣是那時候文化協會的成員,怕女婿整天在那晃啊晃,讓在東方出版社工作的大舅推他一把,弄了南方書店,同時還經營南方出版社,創辦《銀星雜誌》。」
講起過世的阿公,一家好氣又好笑:「阿公就是少爺啦!」「他為了《銀星雜誌》花很多錢,民國五十年,買雜誌送黑膠唱片,那時候的人吃飯都吃不飽了。」「第一期創刊號,第二期休刊號。」「還去租大歌廳錄喔。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成本概念。」翻開書店典藏的《銀星雜誌》,有童星時期的張小燕專訪、白色恐怖受難者、《王子》雜誌創辦人蔡焜霖翻譯羅曼羅蘭的小說,還有手寫創作歌譜與歌詞。
南方02
《銀星雜誌》內頁是童星時期的張小燕專訪。
已經從美商退休的陳潤星,拿出父親的雜誌與黑膠,現場放了起來,又上樓找出他高中讀過影響他最深的書籍《約翰˙克利斯朵夫》,墨綠色厚厚兩大本,「當時讀得很辛苦,後來有人說原型是貝多芬,我讀不出來,只是覺得,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你就是要勇敢。如果不是家裡開書店,我會買這種書來看嗎?不可能。所以為什麼捨不得關?也是書店惠我良多啦,我還想繼續看免錢的書。」
採訪一下午,一家人吵吵鬧鬧,想起陳筑閔說,捨不得關書店,有個原因很務實,「如果房子出租,他們勢必每天窩在家裡,看電視,沒互動,很容易退化。」現在一家四口經營的書店,不只串連地方與遊客,也維繫最重要的家人。

宜蘭,國民書局

創立:1977年
到宜蘭羅東夜市玩,如經過店門擺滿旅遊文創商品的國民書局,不要猶疑,進去是一間在地開業將近半世紀的傳統書局,復古的結帳櫃檯背後,還有一代擋泥板女神酒井法子。
艱苦人家的孩子愛看書 也在書店結識一生牽手
跟許多傳統書局一樣,國民書局的設立是7、80年代的小家庭創業,但老闆林勝裕本身非常愛看書,小兒子林毓倫記得:「我們家的書櫃總是滿滿的, 李敖的評論、 整套的金庸,還有瓊瑤,那時候他還會做剪報。」
國民01
書店櫃檯內,當年最暢銷的酒井法子海報。
林勝裕的父親是棉被商,家境艱苦,也賣一些歹銅舊錫。他從小在家幫忙,工作做完,就去二伯家的書店幫忙,認識當時因夜校老師介紹、到書店打工的陳碧蘭,一人寫退貨單,一人幫忙綁書、搬重,在同事牽線下成婚,陳碧蘭笑說,那年代哪有時間約會,「書店早上七點開門,我一直忙忙忙,排書、擦櫃子,整天抹布不離手耶。」
後來,陳碧蘭的親戚搬出羅東夜市的店面,二人抓緊機會自立門戶,但沒錢、沒資源,只能以一、二千元訂書和卡片,「還要攤平一張張、一本本擺在桌上,有錢再進貨,才慢慢有書店的樣子。我們連扛棒(招牌)都是很後來整修才有。」
書局取名「國民」是為了好記、好念,現在占據書店最大空間的幾座梯形書架是陳碧蘭特別上台北後火車站請人訂製的,「你看中間鐵架是網狀的,如果對面有人要偷拿東西,這邊就看得一清二楚。」
林勝裕年歲已大,國民書局的故事多由陳碧蘭講述,講起以前被便衣警察抓到賣黨外雜誌,她仍然緊張,「第一次來,我不知道,他問有沒有什麼雜誌,我還爽快說有,結果被沒收。後來,我們只賣給認識的人,一個眼神,不用講,就自動包給他們。」
暗賣黨外雜誌 鄭南榕也常造訪
國民02
1970年,國民書局黨外雜誌遭搜索扣押的筆錄。(國民書局提供)
陳碧蘭懷林毓倫七個月時,林勝裕因和兄弟、同學參與黨外運動被傳喚到案說明,她要去為他簽保,還要擔心沒退到的雜誌被查到,「我真的很怕,去找二伯,他們洗澡水是柴燒,我說拜託,這些書,幫我燒一燒,結果燒了灰到處飛,飛到隔壁,那醫生不認識,怕他去告發我們,燒幾本又不敢燒。」
林毓倫找出當年宜蘭縣政府違法出版品查扣三聯單與筆錄,薄薄的黃紙上,寫著由黃信介擔任社長的《青雲雜誌》是「為匪宣傳書刊」。
林勝裕是鄭南榕的中學同學,林毓倫記得,鄭南榕總在拉下鐵門後來,跟爸爸到附近的水手屋喝咖啡、談事,老闆娘陳碧蘭感嘆:「鄭南榕要自焚前,有打電話來說,如果來抓,他是死的給他們,不會給他們抓活的。我們以為他是開玩笑,結果事情真的發生,他自己走。他是真正的人,用身體來反抗。」
國民03
國民書局老闆林勝裕。(國民書局提供)
姊姊是老師,哥哥做設計,在台北工作的林毓倫,九年前因書局請不到人,毅然決然回家,「那時沒有掙扎,想說自己家要做點什麼,但回來久了,真的覺得好多困難啊。」
爸媽捨不得花錢 二代轉型不易
國民書局所在的民權路,全盛時期有七間書店,還賣書的只剩他們一間,林毓倫回來後,抓緊遊客商機,也販賣旅遊文創商品,但疫情後遊客大減。他想整理店面,老人家不喜花錢,他也無法保證,錢投下去,生意能回來。
「我不會特意找設計師來弄得很文青,只是想稍微將空間整理乾淨一些,改成活動式的陳列書櫃,不然現在書愈做愈大本,只能擺橫的塞在書架內。」雖然書籍銷售的營收已降至20%以下,林毓倫還是希望把書放出來,有些運動、旅遊專業類的策展,維持傳統書局的特色,「現在來買書的,都是老一輩的,字典、中藥書、食譜、命理,文學真的很少,有個退休老師,不定期會來買一批,好幾千塊,很感謝他。」
林毓倫提到,多年前,林聰賢擔任鎮長時,曾安排在地有意轉型的店家去其他縣市觀摩,甚至請設計師擔任顧問,為他們畫3D設計圖,對地方傳統書局很有幫助。他也曾接洽友善書社,了解其他的進書方式。雖然與長輩溝通的部分很挫折,但看到他念小學的孩子那麼喜歡來書店,每次來,總能一眼發現新上架的書籍物品,並幫忙整理,又不覺得那麼辛苦了。

屏東,大學書城

創立:1990年
「大學開學,我們真的很忙,進、出貨都來不及,實在沒時間哪。」屏東大學書城是我們這波訪問唯一一間差點因為忙不過來而拒訪的書店,可能也是客人想到有些痛苦的書店—因為他的主客群是國考與大學專業科系的學生與考生。
書店取名流行哈佛、諾貝爾 他也開一間「大學」書店
今年58歲的老闆王銀祿是屏東麟洛人,小時候在九如長大,父親、兄長都從事建築板模工程的工作,勞動活辛苦,他希望到大城市闖闖,「但要做什麼呢?我們在鄉下地方,茫茫大海,大城市好像遍地是黃金,但不知道黃金在哪?」
高工畢業後,王銀祿先去當兵,沒想到成功嶺受訓後,抽到籤王馬祖。退伍後,就在親戚介紹下,進入桃園的書店,從庫存管理一路做到負責桃竹苗的業務,結識同家鄉的太太,也發覺自己並不適合繁華的大都市,遂決定回鄉開自己的書店。那些年,書店名不是哈佛,就是諾貝爾,他自己沒讀大學,便將書店取名為大學,「高尚又好記。」
王銀祿用5千元標會開始,很快在繁華的中正路站穩腳步,又換到民生路的百坪大的空間,在書店盛世末期,他以「齊全」的書種在屏東打出名聲,附近城鎮的學生也會特地搭火車到大學書城買書。但博客來與網路社會很快到來。
屏東01
王銀祿的女兒、女婿三年前接班,平日下午正忙著網路商城客人的點貨、包貨。
因為書店非自有,王銀祿很早警覺實體書店經營的危機。2008年,他陸續在Yahoo、PChome開設商店,專營高普考、公務體系、學術領域專業用書,「我們是往專業書店的方向走,還能夠這樣生存。屏東早年七、八間書店,比我們老,現在都沒了。而我們原來網路與實體書店的業績是一比九,慢慢翻轉成八比二,實體書店的功能,變得像展示場,營業時間也改成下午到晚上。」專業書的實體書店過去以台北重慶南路為強,但書籍銷售漸漸難以支撐地段房租,大學書城在屏東,至少沒那麼大的壓力。
賣書不苦 大雨淹水才讓人昏倒
王銀祿說,賣書不苦,想辦法把書賣出去、賺到錢很有成就感。最苦的是下雨,以前在民生路的店面,「齁,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昏倒,整個書都爛掉。」大約四年前,屏東豪大雨,書店泡在水裡,特製的壓縮板木櫃也損毀,他決定搬到現在民族路的店面,並將書店生意交棒給女兒、女婿,將心思放在他年輕時候興趣的養鴿,我們造訪時,店內桌上、地上堆滿電商客人訂單的書堆,一家人訂了手搖飲,一邊工作,一邊聊天,不時仍有客人進來逛新書或找專業用書。
難道,高普考類型的書市就不會下滑?王銀祿收起業務口吻,認真說:「市場會變化,但公務體系的需求不會。」
屏東02
書市黃金年代,王銀祿(左)在舊店留下的照片。(大學書城提供)
幾年前,有人建議王銀祿,書店利潤下滑,要不要斜槓賣咖啡?「我說不要,投資還要花錢,不用那麼麻煩,你只要把本業做好。」大學書城的經營心法是商業機密,但他的生意頭腦是從小喜歡閱讀培養出來的,他喜歡看報紙政財經版,各年代的大眾勵志書,他也略涉略,最欣賞的企業家是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他的書不是熱銷超過十萬本嗎?其實他的經驗、時運,無法複製,但觀念正確,人生的道路會走得很順。」

台東,池上書局

創立:1955年
在地超過一甲子的台東池上書局,是近年結合地方創生、最知名的小鎮傳統書局。書店創辦人的孫女簡淑瑩說,池上書局是賣布的阿公開給女兒的店,當時經濟條件有限,三個女兒國中畢業後,無法升學,阿公因而開了一間書店給女兒學習、經營,她以及附近城鎮的學子也因而受惠。
為女兒開的書店 小鎮屹立一甲子
池上02
池上書局早年的店面。
「我們八個兄弟姊妹,媽媽是家庭主婦,忙一大家子的事,我沒人管,就在書店跟著姑姑,」簡淑瑩口中的大姑姑,人漂亮,很會唸書,不能繼續升學,天天以淚洗面,阿公心疼,透過花蓮的文具批發光文社供貨,才開始一家書店,店內有故事書,大姑姑也開心起來。後來大姑姑嫁到玉里,書店經營的重任轉到二姑姑、三姑姑身上,1960年代,台東農場榮民的文具需求量大,還有在地居民的婚喪喜慶,池上書局從玩具、體育用品到二胡,什麼都賣,「我還記得那《今日雜誌》,很大的開本,掛在那邊,講時事,還有影視,我們家有一片書牆,最早還進東販出版的日文口袋書,阿公沒事就在那邊看書。」
因為是姑姑的小跟班,簡淑瑩很早是跨齡閱讀,早早接觸《文訊》、琦君的散文、李敖的書,國中就在看《幼獅文藝》與皇冠出版的瓊瑤,看不夠,他還自己去台東的紐約書局買。高三時,阿公過世,簡淑瑩回家幫忙,後來爸爸回來接手,她擔任鋼琴家教,也到世界闖蕩,喜歡接觸環境、地方創生新知的她,有任何訊息就和二哥簡博襄共享。
名人書櫃打響名號 店貓躍蔣勳的書籍封面
1996年,簡淑瑩的父親過世,書店本要關門,二哥簡博襄捨不得,帶著太太曹菊苹與小孩回到池上。但實體書店的黃金年代已過,出版下滑,年輕學子不再到池上,甚至進書都很困難,有幾年的時間,簡博襄必須回到台北,從事本業管風琴調音師的工作。大約10年前,台灣好基金會徐璐牽線,陳文茜、蔣勳、蔡康永等作家在書店設置名人書櫃,提供二手書,也讓書局與池上一起打開名氣,雖然書店收入還是無法打平,夫妻二人必須身兼地方文創活動來維持收入。
池上01
池上書局三代簡淑瑩。
「Momo醬、Momo醬,來拍照,要當封面喔。」簡淑瑩寵溺的波斯貓,正是作家蔣勳《歲月無驚》的書封主角。這幾年,書店名氣大開,部分觀光客抱著打卡的心態,匆匆來去,他們仍不適應。簡淑瑩語重心長:「開書店、逛書店,不該是為了炫耀。」
問她開書店最好的事?她想也不想回答:「當然是書啊,我們家喜歡看書,那個書,就讓你安住。像我阿公...」簡淑瑩一次次敘述,記憶裡的阿公依然鮮明:「他穿那白襯衫有袖扣,像日本的老派紳士,戴個老花眼鏡,泡壺茶,點根菸,就坐在那邊看書。」

高雄,青年書局

創立:1966年
苓雅區的青年書局是所有老高雄人的回憶,Google評論將近2千則,很少傳統書局有這樣的人氣,很多留言說,從小到大都在這買書,有太多回憶,「書局沒落了,但青年書局還在。」也有人擔心,書店哪天不見,呼籲大家有機會多去走走,或用鈔票支持。
高雄人的集體回憶 老闆娘退休回麻豆種文旦
現任負責人蔡志興,今年五十一歲,也是跟著書店一起長大。「小時候店內的書都被我翻爛,我最喜歡看倪匡的書,讀完一遍,再讀一遍,倪匡有出鬼故事,沒幾個人知道,但我都看過。」愛玩電動玩具的他,五專插大,考進東海哲學,畢業後在高雄知名補習班擔任導師,後來電腦組裝興起,他自學做了二年,接書店一直是他逃避的人生計劃,「小時候看大人開書店,就是忙、累,工時長。」直到二十七歲要結婚,他自覺該定下來,才回到青年,從基層搬貨、跑業務做起。
青年01
青年書局二代負責人蔡志興與母親劉秀枝。
我們在中秋拜訪,店外擺滿籃球大的文旦。蔡志興笑說,媽媽退休後,回老家種文旦,收成就一車一車載來書局便宜分享。現在青年約10名員工,妹妹蔡佩蓉掌管文具零售業務,媽媽劉秀枝負責財務,青年最早的創辦人是他的伯父蔡清課,負責文具批發,他的父親蔡清草一同營運文具批發,後來又擴展到書局門市,後兄弟分家,青年書局的門市與文具銷售由父親繼續。
青年書局一樓賣文具禮品,二樓是一般用書,三樓是考試用書,從國小到專業國考都有。「三樓貢獻最多,但比其他樓層高一點點,沒有差很多,」蔡志興說,書店生意一直下滑,一直有大品牌接洽,希望承租店面,「房租有的談得很高,問題是我不接受,他們 大部分都只要一樓,要我把書店集中到二、三樓。」終於前二年與在地烘焙、咖啡品牌談定,重新改裝,一邊出租,一邊照原樣繼續經營書店。
南高雄人口老化 經營者跑圖書採購標案尋出路
近幾年,書店營運,蔡志興多交由公司夥伴處理,自己跑外務尋新生機。像是各縣市政府的圖書館採購標案,他們得標後,再進貨給各學校,「也算是毛三道四的收入,我們只標最有利標,最低標,我們根本無法和中盤、出版社競爭,最有利標看服務跟執行力,這要經驗與實績,以及沒有違約紀錄。」
青年02
年輕時的老闆娘劉秀枝(後)、蔡志興(前右)與妹妹蔡佩蓉(前左)。(青年書局提供)
蔡志興對書店未來方向有些迷惘,南高雄的人口也漸漸老化,但談到書種、服務,他依然堅持,「如果要朝文青的方向考量,那不是我們的專業。看到一些狀況,如果一間書店,最後在賣牛肉麵,對書很不尊重。」「這古文為什麼我們要堅持整櫃,現在人越來越少讀了。」許多傳統書局棄守的參考書,青年書局依然賣好、賣滿,「出版社規定退書率要10%以下 ,真的很難操作,但我們寧願付多一點錢,找供應最齊全的經銷商,也要服務給客人,客人缺書時,在我們這找到就能體會書局的可貴。」
父親離世前,最擔心蔡志興在生意上對人太軟弱,十多年歷練下來,他有迷惘,但也硬挺下來,「年輕時想追求多采多姿的世界,訂書、補書,重複的工作,真的很無聊。但看到自己也覺得有趣的書賣得好,心情又不錯。」他憨笑說,二個小孩,一個念大學,一個讀國二,喜歡看書,「但他們不來店裡,都是叫我拿回去。」

台中,瑞成書局

創立:1912年
若不特別查看簡介,走進位在台中公園旁的瑞成,很難想像這是民國元年創立的書局:辦公高樓、寬敞明亮的空間、一到三層樓卻全是書店,還有一台百萬氣動梭電梯。
從種子行到台灣最老書店 四代接班人希望吸引年輕人
「2020年時,我們想說書店老舊,二十多年未整修,才趁著重新設計店面,啟動書店轉型,將書店的五大專業『宗教、五術、 心靈、保健、人文』訂定出來。」第四代接班人、副總經理許永奕說:「樓層規劃,也對應天地人的概念,一樓是人文心靈的書籍,二樓是五術玄學,三樓則是宗教神佛類別的書。」
瑞成01
瑞成第三代董事長許欽鐘(右)、第四代副總經理許永奕。
大學念工業設計的許永奕是書店第四代,畢業後在台中工廠做自行車的配件設計,九年前回到瑞成,從出版部門做起。「店內最暢銷、最長銷的應該還是課誦本、經折本,像是《阿彌陀經》《普門品》,一次印五、六千本,一年就銷完。」許永奕說,一直以來瑞成書局的宗教色彩鮮明,讀者也以中老年人為主,但他們觀察,課誦本需求進來不若以往,趁著書店整修,他們也希望吸引年輕世代,才規劃心靈、人文書區,擴大讀者群。瑞成書局一樓還設有解憂室,他們自己聘請老師,推出擺渡人方案,讓撐不下去的讀者,有一處人生借問站,結帳櫃檯即可看到預約表單。
不過一開始,瑞成只是一間種子行。「祖父小時候在彰化牧場,除草、餵牛、掃牛糞,太辛苦,18歲結婚後,決定到台中學做生意,五金成本高,他從種子開始賣,但種子有季節性,也不好保存,就兼賣一些書,」今年74歲、瑞成第三代董事長許欽鐘說。
歷經中日戰爭、市場大火波折 宗教書籍成最大特色
瑞成書局最早的店面開在台中第一市場,僅有12坪,「日本時代,又在推皇民化政策,市面大部分都是日文書,阿公覺得,不能傳承漢學文化,想辦法從鹿港、萬華進漢文書來賣,被日本警察找麻煩,搜索或沒收,就說因為他鄉下來,不懂日文。」後來他更直接坐船到中國大陸,自己批書,帶入佛教典籍,以及《女兒經》《千字文》等薄薄的漢文啟蒙書,「後來章回小說銷路最好,那時候沒什麼休閒,小說就是最大的娛樂。」
書局生意逐漸上軌道,卻發生讓許克綏心痛的事。在他掌握進書管道後,將事業交給19歲的大兒子,沒想到一次大兒子獨自去中國批書,因為穿著日本服裝,在杭州與人起了衝突而離世,詳情他們難追查,但許欽鐘記得,彼時47歲的祖父非常難過。
中日戰爭爆發後,瑞成無法再到中國進書,開始經營自己的出版社、印刷廠、鑄字廠。國民政府來台後,接著做國文讀本的印刷生意,歷經多次搬遷,1978年,受市場大火波及,三層樓的店面、住家和倉庫全程空,但許家兄弟堅持下來,1993年才搬遷到雙十路現址,並建立公司制度,近年陸續完成分家。
或是痛失兒子,讓許克綏後來潛心修行。戰後他以淨土宗李炳南居士為師,除了繼續經營印刷與書局的本業,也大量印刷佛經,而佛學宗教在百年後,也成為台灣這間最老書店難以取代的特色。

台灣老書店全紀錄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