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專欄】從李烈直言的人才斷層,看才子情結一把抓的盲點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李烈在電影專業講座直點人才斷層,年輕創作者陷在自己的作品裡太深,其實在台灣歌壇也同時發生,這種導與寫、或歌與創作一把抓的現象,讓我們這十幾年作品普遍陷入自溺情結,導演們的鄉愁大刺刺地放進銀幕、歌手把自己有限的生活衝撞放大來唱,能寫進日記的,未必能唱或演出來,無論音樂或電影都淪陷在男性的鄉愁中,讓我們進入了鬼打牆的十年。
日前資深電影監製李烈在面對今年國片票房慘澹的數字,她在台北出席「2016台北電影學院-電影專業講座」語重心長地說:「相當反對年輕導演身兼編劇,理由是年輕導演生活經驗薄弱,論點不紮實,最後電影故事也就薄弱,導演也會陷在自己的作品裡太深,失去判斷力,不接受別人的意見跟調整。」另位資深監製葉如芬也表示每個職位都有存在意義,要尊重每個職位的專業。

唱作藝人是個迷思

放在台灣歌壇情況更嚴重,陶喆、周杰倫一鳴驚人之後(大約2000年時,你看有多久),歌壇開始迷信唱作歌手。老實說,一個歌手能包辦一整張專輯創作(常常還會強調自己身兼製作),通常會讓人在旁捏一把冷汗,因為那通常是很有天分的人做的事,然而真有天分的人實在不多。王力宏雖有了才子封號,但傳唱歌曲有限,但他之後就成為一個公式,一直迷信好看的人來做歌。
而且以國外歌手來說,就算是天才,平均3張全創作專輯之後,往往靈感就開始走下坡,因為藝人成名後生活是相對封閉的,靈感觸角伸不出去,於是創作出來的音樂題材原地打轉、過度迷信技巧與形式上的突破,不再買單製作人制度,於是像流水帳或顧影自憐的歌曲就層出不窮。

音樂製作人重要性流失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