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顛父人生》的變身法門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德國導演瑪倫艾德的《顛父人生》在今年坎城影展鎩羽而歸,但仍贏得一致好評,並隨著後續媒體評選獎與歐洲電影獎等獎項肯定,證實口碑勝過一切。該片經由一對父女,輻射出男與女、上與下、過去與現在、邊緣與主流、真實與虛偽、隨性與奮力等多樣的對比和隱喻。從親情出發,冷調中散發溫暖,且迸發針扎式的力道,戳中笑點與痛點。
《顛父人生》的德文片名《Toni Erdmann》(東尼厄德曼),是主角常用的假名字,片名棄真名、就假名,即點出「假名」的意義。影片不時以真假交替製造突梯、荒謬的效果,相對於「真」,「假」一看就知是玩笑,反而更能卸下心防、直指要害。
電影裡彼得西摩尼謝克飾演的父親名叫溫弗瑞康拉迪,但又另外以東尼厄德曼的「分身」,應付生活中的尷尬狀況。電影開始,溫弗瑞接到快遞送來情色用品包裹,但隨即關門變裝,戴上假髮與假牙,改以弟弟東尼的身分簽收。觀眾也理解到這個歐吉桑如何以無厘頭的幽默,掩飾獨居的寂寞。
《顛父人生》從父女親情出發,輻射出多種面向。(海鵬提供)
溫弗瑞是退休的鋼琴老師,因離婚與女兒伊內絲(桑德拉惠勒飾演)疏遠。他們一個是退出職場的自由人、一個是衝刺事業的工作狂;一個是學生求去、老狗死亡、母親老邁,面對不停失去的老男人;一個是蓄勢待發、野心勃勃,面向國際市場競爭的年輕女子。為接近外派羅馬尼亞工作的女兒,溫弗瑞闖進她的生活,這場亂入,正面衝撞兩人的價值觀、生活態度,父女關係也出現變化。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