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紙仔」是圈內術語,指當天拍當天給劇本,香港早期不少影視作品都有此情形,但現今的電影藝術李安都拍出120fps+4K+3D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王家衛還在當「飛紙仔大師」嗎?《擺渡人》改編自張嘉佳一篇小說,號稱劇本寫了70萬字、改了118稿,不過導演先寫的都不算數,到現場王家衛才給飛紙仔,而且每個演員僅有自己的部份。 也會飛紙仔的杜琪峰曾說過演員是導演的工具,就算他當天才給演員劇本,但起承轉合早已在他的腦中,杜琪峰的確常在電影說出好故事,但飛紙仔式拍的《三人行》的確有些問題;王家衛電影氣氛很重要,常為觀眾的想像力留白,而《擺渡人》就只見重溫舊夢少新意了。其實劇本長怎樣,觀眾又看不到,都21世紀還用飛紙仔方式拍片,至少給了金城武、梁朝偉粉絲們一個理由:千錯萬錯真的不是男神們的錯。 中國電影市場飛躍式成長10年後,在2016年停滯,約450億人民幣總票房距離預期的600億差一截,和前一年440億看似差不多,但以大市場每天戲院銀幕增加數來看就是負成長,若周星馳《美人魚》沒在年初拿下近34億人民幣,數字就更難看。 據分析票房下滑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對岸電影業成了滿滿都是錢的資本運作大平台,製作方關心金融多過關心電影製作,而觀眾對爛片忍受已經到了臨界點,製片方只顧拉攏著大牌明星來吸引投資人,明星片酬愈炒愈高,觀眾卻猛看到大明星演爛片,結果就是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