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一個名為「想哭」(WannaCry)的病毒軟體,無預警地在全球肆虐,從中國到英國、義大利、俄羅斯等數十個國家紛紛中招,然而這個「勒索病毒」要的贖金不是美金或某國鈔票,而是要「比特幣」,此舉再度引發各界對虛擬貨幣的強烈關注。
【比特幣透析】比黃金還值錢的比特幣 究竟是啥玩意?

勒索病毒「想哭」(WannaCry)肆虐全球,讓沉寂一時的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再次聲名大噪。比特幣問世7年多來,上過多次媒體版面,除價格暴漲暴跌,甚至有歹徒要求以其當作贖金,現在則變成駭客寵兒。而比特幣價值在今年初二度超越黃金,竟成為全球最值錢的貨幣。
「勒索病毒要求比特幣當贖金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只是最近比特幣暴漲,而且病毒涉及範圍廣泛,因此關注度再度提升。」台灣幣託BitoEX執行長鄭光泰說。
事實上,今年2月才驚傳國內多家金融券商遭駭客攻擊,導致客戶無法下單,駭客威脅券商需支付折合新台幣數十萬元的比特幣,否則將引爆植入的木馬程式。另外,前年10月,香港富商黃煜坤遭綁架,歹徒同樣要求用比特幣作為繳付贖金,由此可見比特幣具流通與實用性。
不過,比特幣究竟是什麼?「比特幣可以看成是一種數位黃金。」鄭光泰說,它是虛擬貨幣的一種,投資人可以把比特幣看成是大宗物資,如黃豆、小麥或玉米,藉由它去「換取」實體商品、服務或鈔票。由於比特幣沒有國家背書,不能當成法定貨幣,它的價值來自人們對它的「信任」及市場「供需」。

比特幣誕生於2009年,發明者是一名日本的天才數學家「中本聰」,但是,從來沒有人在網上或現實生活中見過發明者本尊。市場傳說,中本聰只是一個化名,它可能代表一個團隊或是一組程式碼。
比特幣是採用密碼學與計算機科學去控制生產和轉移的貨幣,有別於傳統貨幣,比特幣執行機制不依賴中央銀行、政府、企業支援或信用擔保,完全依賴網路協定,是純粹的點對點(P2P)虛擬貨幣。
另外,比特幣沒有發行組織或發行國家,必須透過被稱為「挖礦」的電腦去運算,才能「挖出」新比特幣。但運算耗時費工,不是每個人都能當「礦工」。
比特幣從問世至今,價格歷經暴起暴跌,若自去年中統計至今年5月,比特幣狂漲超過260%,目前1枚比特幣等值約1,700元美金(折合新台幣約51,000元),價值已遠超過每盎司黃金價格,目前是全球最具價值的虛擬貨幣。

2009年比特幣剛問世時,一枚價格為130元新台幣,漲到至今已突破5萬元新台幣,引起許多投資人的興趣,但比特幣隱含4大風險隱憂。
1.資訊安全
「比特幣最怕遇到資訊安全的問題。」鄭光泰舉例,2014年日本澀谷的比特幣交易所Mt.Gox發生史上最大比特幣遭駭客入侵事件,共有85萬枚比特幣遭竊,損失近5億美元,當天比特幣價格瞬間崩跌30%以上。
鄭光泰強調,資安不是發生自比特幣本身,現今比特幣所用的區塊鏈(分散式帳本)技術接近完美,無法被竄改,資安來自保管方式或比特幣帳戶(錢包)是否安全。他建議,想要安全的保存比特幣,選擇當地政府承認合法的交易所或比特幣公司,相對有保障。
2.政府限制
目前各國家對比特幣的態度正反不一,主要來自比特幣地下匯兌問題難以掌控,例如,中國為了打擊非法洗錢等投機行為,中國央行強力監管比特幣,使當地的比特幣交易價格如坐雲霄飛車般起伏,成交量大幅銳減9成以上。
3.市場信心
比特幣終究不是法定貨幣,它沒有國家背書或擔保,其價值直接來自人們對它的「信任」及市場「供需」,因此幣值波動容易跟著市場情緒有所起伏。
4.技術性風險
比特幣面臨本身技術上「硬分叉」問題,原因出自比特幣交易量日漸龐大,在交易運算過程時已出現「塞車」情形,為解決此問題,日後恐怕會出現另一版本的比特幣,將大幅影響其價值。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