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綺是非營利組織「人生百味」的12名夥伴成員之一,這個以無家者為中心的組織成立於2014年,平日工作項目包含輔導無家者技能,並協助尋找工作,組織同時創立了讓無家者洗浴和休憩的對外咖啡廳空間「重修舊好」。然而,2021年5月開始,「人生百味」面臨創業至今的難題,所有輔導與街頭工作幾乎停擺,「進行中的計劃和活動,都在第一時間取消了。」
疫情之下 台北街頭的「無家者」去哪裡了?

疫情期間,許多工作者可以選擇居家工作,或者通勤完返家。然而疫情之下,無家者似乎沒有選擇的權利,他們以紙箱為遮蔽,勉強搭出一個賴以棲身的「家」。疫情期間,無家者如何度過?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疫情來得又急又快,首先最受衝擊的地方就是萬華。「人生百味」的辦公室設在萬華,過往可以近距離關懷無家者,如今卻成為眾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地方。「疫情之後,組織的夥伴拆為兩組,一半人在家工作,另一組人上街頭,並持續協助無家者洗澡洗衣服業務。」翊綺是居家工作的成員,她統整每日夥伴工作狀況,並在遠端追蹤街頭概況,「上街頭的工作還是得持續啊,不然怎麼辦呢?」她在電話那頭,發出了遙遠又無奈的嘆息。

「人生百味」在疫情之下的關注地是台北車站、228公園周邊的無家者,萬華附近則由同為非營利組織的「芒草心慈善協會」負責。每週3次,夥伴們趁深夜無家者睡去後,會靜悄悄的出現,安靜卸下前幾日打包好的物資,以不接觸、不交談、不群聚為原則,在每名無家者的睡舖旁默默放下物資,隨即離開。我問翊綺,疫情已經這麼嚴重,物資還要每週發放3次嗎?這樣不是增加工作者的風險?
「最近有人說,看見有大哥大姊,開始找垃圾桶的東西吃。吃別人吃過的東西,更增加感染風險。」過去有固定單位捐助無家者愛心便當,疫情之後只能喊停,台北天氣悶熱,新鮮食物易腐敗,加上原本有提供飲水機的台北車站飲水機封閉,無水可用,街頭環境比過去更辛苦。「兩週前疫情剛開始,物資只要準備200份,現在已經增加到265份了。」疫情增加了生活的困難,組織需要準備的物資量也大量增加。

目前的街頭募資包裡,除了小瓶酒精,還有口罩、即時粥飯,或者罐頭八寶粥、餅乾等足以充飢的食品,全都仰賴捐助,「我們只能盡可能蒐集,因為這真的是無家者賴以生存的東西。」不過,發送物資過程中,還是偶有溫暖曙光,例如過去無家者身份的大哥,如今已有穩定工作搬離街頭,也會在深夜出現,幫忙卸貨發給。
至於會不會擔心持續上街頭,若遇到感染者容易被傳染?「與其說害怕,不如說最擔心的是,我們還能不能『接住』他們?」翊綺用了「接住」這兩個字,彷彿自己張開手就是一張大網,有人從天空墜落,網子就會迅速牢牢實實打開,承載住任何難題。許多無家者原本有舉牌、陣頭等臨時工可以做,但現在幾乎所有工作停擺,原本逐漸穩定的人,有可能就此墜落到更低谷底。

一張街頭的大網,縫縫補補,也有幾乎快要撐不住的時候,是面對許多民眾的不諒解,「有大哥大姐反應說,會有人站在街頭,遠遠的偷拍他們。」是否為了拍街頭者拉下口罩喝水、吃飯的樣子,無法得知,但網路卻有網友留言,希望將街友全數關起隔離。「大多數人都會戴口罩,少數人沒有戴可能因為身心狀況,無法了解疫情的嚴重性或戴口罩的重要性。」翊綺說,如果有民眾看到,也許可以緩和勸導,一定會有幫助。也曾有人指責發送物資造成群聚,「我們只能修正再修正,努力做得更好。」
「深夜裡看到有大哥大姐戴口罩睡覺,也有人用隔板將彼此隔開,保持距離。」疫情還在持續,無家者也仍在街頭,面對環境的變化,翊綺說,夥伴們都只能繼續努力,疫情之下的街頭百態,亦是人生百態,「未來要走多久,我們都還不知道。」
- 芒草心物資募集: https://reurl.cc/xgzLkz
- 人生百味物資募集:https://reurl.cc/V3yNQA
- 備註:為避免增加人與人接觸感染風險,以及考量人力分配,目前所有物資皆婉拒親送。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