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聽過「哈瑪星」,卻鮮少人知道哈瑪星地名的由來﹖日治時期,日本人計畫將打狗港打造成大型商港,與縱貫鐵道建構成海陸聯運的交通系統。1904年為了疏濬航道、抽取港內淤泥,同時填海造陸並興建碼頭、鐵道車站及新市鎮街區,規劃2條臨海鐵路線,日語稱為「濱線」(はません,Hamasen)。
【走讀哈瑪星1】去高雄摘顆哈瑪星 重返歷史轉捩點打狗停車場

鐵道串起的不只是海陸聯運的貨物,更創造出熙來攘往的人潮。1908年,日本人建設的縱貫鐵路通車,在打狗港邊設立打狗停車場,新興的哈瑪星,成了高雄現代化的起源。
當地居民習慣將此區(泛指現今南鼓山地區)以台語「哈瑪星」(Ha-ma-seng)稱呼。此後哈瑪星成為高雄現代化的起源,是高雄市最早擁有自來水、電力、電燈、電話、第一座現代化市場、新式碼頭、鐵路和火車站的地區。






搭乘高雄輕軌來到「哈瑪星」站,月台旁一棟看似平凡的「舊打狗驛故事館」,卻是關乎百年前高雄現代化的轉捩點。1908年日本人建設的縱貫鐵路通車,在哈瑪星設立「打狗停車場」(意即火車站),1920年日本人將舊名打狗改為高雄,車站隨之改稱「高雄驛」,直到1941年客貨運分流,站名又改成「高雄港驛」,專做貨物運輸之用。



最初日治時期的站房是木造建築,不過,1945年、二次大戰末期,身為工業與軍事重地的高雄首當其衝,高雄港站更是受到美軍猛烈轟炸,如今看到的水泥建物是1947年台鐵重建。
走進「舊打狗驛故事館」,經過二戰轟炸仍倖存的老木桌、用來分類放日圓硬幣的瓷器零錢座、名片式車票票櫃等,都讓人看得嘖嘖稱奇。而掛在站長室牆上、詳細描繪路線分布的高雄臨港線地圖,在戒嚴時期更被列為軍事機密,還要特別以布簾遮蓋,每個老物件彷彿都在述說這座老車站的歲月故事。


走出站房,戶外是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的大草坪,如今還留有全盛時期近30多股軌道,可想見當時交通之繁忙,南北還各設一座號誌樓來管控,如今僅存的「北號誌樓」,也是全台灣唯一保留完整聯動裝置的機械式號誌樓。偌大草地上散落藝術作品:巨型行李箱、喇叭、圓球,還有各類型鐵道車輛,成了遊客們喜愛的打卡景點。



舊打狗驛故事館
-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鼓山一路32號
- 電話:07-531-6209
- 營業時間:10:00~18:00,週一公休。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