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AIR》 喬登如何變成飛人會員專區娛樂班艾佛列克自導自演,展現沉穩紮實的導演功力,而他自己則演出Nike的怪咖老闆菲爾奈特。(華納提供)文 黃以曦發布時間 2023.04.10 12:33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46 臺北時間影評AirMichael Jordan麥特戴蒙Nike薇歐拉戴維絲Viola Davis班艾佛列克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傳奇如何誕生?走進世代重大記憶底下我們所不知道的角落。《AIR》《AIR》講述麥可喬登與Nike剛成立不久的籃球部門的合作催生了傳奇的Air Jordan籃球鞋的歷史。當時喬登還只是大學籃球隊員,雖有知名度,但要讓在公司備受質疑的籃球部門把整年度預算灌給單一球員,這可得牽涉到主事者的慧眼與堅毅。與其說《Air》是喬登和Nike的故事,不如說是球鞋行銷界的革命者桑尼瓦卡洛的故事,2015年ESPN曾有部關於他的紀錄片《Sole Man》。這個角色或可對看《魔球》中的比利比恩,他們都將自己對運動的熱愛,轉換成某種獨特的洞察,發動了貫穿的行動,且堅持到最終。麥特戴蒙對桑尼瓦卡洛的詮釋,並不完全吻合本人形象,但放在本片卻充滿說服力,展現出的角色性格也奠定整個故事的基調。《AIR》還原了某個潮浪正席捲而來、印象深刻、但當時還沒意識到該留意一切點滴的時間點。班艾佛列克再度展現沉穩紮實的導演功力,電影大量集中在辦公室場景,仍能由人際間的張力、與歷史間的拉扯(「差一點點事情就不是這樣了!」)創造電影的格局和高潮起伏。但後半部將重心分給喬登的母親,鬆動了前面建立起來的氣場,也讓電影看起來像是努力要遵於史實,又或者打親情和家庭牌,讓全片少了某種私密的凝聚感。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限時優惠每月$79元 全站看到飽加入premium會員$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解鎖單篇報導已經是會員?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