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都關注美、俄兩國高層官員近日重啟談判,隨著烏俄戰爭停火方案曝光,「出賣烏克蘭」「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等傳言甚囂塵上,川普第一任期的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19日接受本刊專訪認為,這些猜測都還「言之過早」,他說,尚不清楚停火協議內涵,是否包括強化烏克蘭安全、避免戰爭再度爆發的承諾。
【專訪】【封面故事】樂見賴總統宣示提升國防占比 博明籲台展現防衛決心嚇阻中國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近日積極與俄羅斯、烏克蘭談判協商,外界關注開打3年的烏俄戰爭有望停火;美國對烏俄戰爭態度,是否影響台灣未來命運走向?更是國人關注的焦點。曾在川普第一任期擔任白宮副國安顧問的博明(Matthew Pottinger)19日接受本刊專訪表示,總統賴清德宣示將國防預算達到GDP占比3%以上,是朝正確的方向跨出一大步,過去8、9年台灣在國防議題、提升國防預算方面做出關鍵轉變,美國也加大對台支持,他因此呼籲台灣要展現防衛決心,積極改善防衛能力,才有把握阻止台海戰爭爆發。

博明說,如果協議內含前述承諾,那就代表歐洲、或許甚至美國士兵,都將進入烏克蘭協防,如此一來,西方國家就不必再無止盡的於烏克蘭戰事耗費大量資金與軍備量能,將有更多人力、物力用來強化在西太平洋的威懾,「這對台灣有幫助」。
增國防預算 讚正確方向
博明曾在川普第一任期後半段擔任白宮副國安顧問,近日他訪台參加哈利法克斯國際安全論壇(HFX),及出席新作《沸騰的護城河》中文版新書發表會,並受邀至總統府與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國安會祕書長吳釗燮等人會晤,19日特地前來本刊接受訪問。


儘管立院總預算僵局未解,賴清德總統14日在國安高層會議宣示,將來會優先編列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GDP占比3%以上。博明在本刊辦公室接受專訪時提到,這「絕對是朝正確方向跨出一大步」,他認為,此宣示將向川普發出非常積極的訊號,這就是川普關注的衡量標準。
博明說,他在川普團隊工作時,川普詢問國安團隊有關美國盟國近況所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國防開支占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比是多少?」相信若答案是台灣的國防預算占比正在上升,已超越美國,甚至可能更高時,會讓川普不再懷疑台灣的決心,「畢竟你也不想在華府倡議疑台論吧!」

博明指出,先前有新聞標題指,台灣的立法院打算減少台灣國防預算的GDP占比,這讓他非常擔心。他說,台灣GDP持續成長是件好事,但就算台灣增加軍事開支,增幅卻低於GDP的成長速度,等於是國防開支占GDP的比例下降,「這對川普總統來說是一個非常負面的訊號。」

他說,美國的國防預算占GDP3%,且川普已表態有意提高相關預算。台灣希望與美國步調一致,甚至超越美國,達到3%以上、甚至4%以上,這對川普來說,才是積極的作法。
為什麼如此強調軍事預算?博明在新書主張,美國及其盟國目前最大的挑戰就是彈藥庫存不足、迅速增產的產能不足,以及民主國家內部、彼此間的訓練協調不足。若能在接下來24個月積極改善,才能更有把握在未來10年內阻止台海戰爭爆發。
讓習有顧忌 示弱是挑釁
博明在書中提到,美國現役軍隊的規模是二次大戰以來最小的,美國的國防預算也在減少,如今美國每年國防支出占GDP3.1%,只有雷根政府在冷戰高峰期6.8%的一半,冷戰時期華府能維持和平的祕訣,就是透過使美軍在軍事上占據明顯優勢,雷根政府在冷戰最關鍵的10年中,無須與蘇聯直接武裝衝突。
台灣社會長年爭議,增加國防預算、擴大軍購支出是否對中國的一種「挑釁」,博明對挑釁則有不同看法,他在專訪中直言:「示弱才是一種挑釁。」

博明表示,保衛自己的家園,比攻擊別人家來得更容易,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認為自己可能會失敗,他就不會嘗試(武統台灣),唯有當習近平非常有信心獲勝時,他才會發動攻擊,台灣要做的就是讓習無法確定、沒有把握。
「台灣面對中國威脅時,最具優勢的地理條件就是台灣海峽」,博明的新書命名為《沸騰的護城河》,這一條護城河指的就是台海。他在本刊專訪中指出,台灣海峽是一道很好的防衛屏障,對入侵者而言,台灣能安全登陸的地方不多,台灣必須訓練軍隊保衛海灘、登陸點、港口以及港口的入口,這樣一來,北京就會認為登陸台灣的嘗試過於困難。
需鞏固心防 歸納三要素
被問到台灣面對當前國際情勢,有哪些部分需要加強?博明說:「最重要的永遠是人。」他提到自己之前的陸戰隊生涯,那讓他意識到陣地丟失的原因,往往並非敵方的直接攻擊與摧毀,陣地丟失的關鍵是守方的心理崩潰,因此他歸納出3項台灣的當務之急,包括有高訓練品質的部隊、全社會韌性及充足的軍備。

在部隊訓練上,博明認同蔡英文政府任內延長義務役兵役的決定,也認為讓士兵的訓練更紮實嚴謹非常重要。他特別用中文提到「團隊精神」,認為訓練越艱苦,士兵們素質就越高,服兵役時也越有自信、越快樂,也愈能認同自己屬於軍隊的一分子。他肯定台灣擁有專業的現役軍隊,但也指出台灣的後備部隊規模員額雖在世界名列前茅,所受的訓練應該更妥善。

其次,他提到全社會韌性。博明說,若台灣為全社會防衛做好越多準備,台灣就越有信心能在衝突中生存下來並且堅持下去,去年他與賴清德見面,賴提到他的「四大支柱」理念,其中包含全社會韌性,這對台灣來說是新概念,但這有助於讓美國人相信,台灣社會對於衝突中可能出現的難關做好心理準備,而這也是台灣要向北京當局傳達的訊息,讓中國要測試台灣的決心前必須慎思。


反制切海纜 宜強化衛星
博明以電力、網路、醫療體系、糧食供給系統為例說,這些都需在緊急狀況下能夠繼續運作,「當烏克蘭遭攻擊時,仍能持續向外界說明事情發生的進展,這也是台灣必須做到的,因為中國屆時會切斷所有海底電纜,他們甚至已經這樣做、試著證明他們能進行資訊隔離。」

接受本刊專訪前2天,博明到總統府拜會,副總統蕭美琴在與他會談時提到台灣海底電纜遭破壞問題,博明說,為反制這些作為,台灣需要更強大的衛星設備,並有能力快速發射更多衛星。
1月初,我基隆外海的國際海纜疑遭中國權宜輪「順興39」拖錨破壞,引發我國安單位高度關切;波羅的海與瑞典也都發生海纜事故,引起歐盟警惕。博明在專訪中表示,灰色地帶侵擾行動雖具有破壞性,且讓人害怕,但並不能夠讓北京實質控制台灣,台灣應對自己的反擊方式有信心,要持續不斷地讓外界知道北京的作為,讓外界知道北京行為背後的意義,是要破壞民眾信心、誤導民眾相信錯誤訊息,「但台灣不一定每一次面對灰色侵擾,都要讓中國付出代價,因為台灣要保留戰力。」

最後是台灣要有充足的軍備。博明說,一旦中國試圖封鎖,台灣仍需有足夠彈藥、反艦飛彈、防空飛彈、水雷等,這會讓北京認定,他們無法成功進逼、控制台灣。

參考以色列 全民受軍訓
博明說,對台灣這樣的小國而言,可以參考以色列、愛沙尼亞、瑞士等國的國防模式,以色列的軍隊大多是後備役,幾乎每個人都受過軍事訓練,有的超過1年,有的超過3年。他們結訓後,通常會在同一個部隊服役幾十年,若發生危機,他們知道要跟誰報告,誰是指揮官,部隊裡的幹部是誰,也能夠非常迅速動員,就像2023年10月7日的恐怖襲擊發生,24小時之內,整個國家都動員起來。

他說,這確實非常有效,雖然還有小規模衝突發生,但他認為以色列壓倒性取勝,甚至還能懲罰戰爭幕後推手,也就是統治伊朗的那些人,「這些人蠢到去捅以色列的馬蜂窩,導致現在伊朗的盟友也遭殃,他們再也不能依賴已經潛逃莫斯科的阿薩德,也不能再靠哈瑪斯、真主黨,甚至無法自衛,因為他們的防空能力已被摧毀。」這是整個社會韌性和訓練有素的後備力量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博明說,以色列在大約一年的時間內就贏得多線戰爭。外界不希望台灣陷入戰爭,不過,「避免戰爭的唯一方法就是證明你能贏,這就是以實力求和平的精髓」,川普懂得這個概念、喬治華盛頓也深知這個道理,他在1789年總統就職典禮上首度提出這個概念,也是美國第一位提倡這個概念的人,足供台灣參酌。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