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一個大型且夠規格的演藝演出場所往往是國力的展現,那我們現在是?
分貝只是爆點 從沒想給歌手一個好場地
如今全球化的娛樂市場是快速流動的,到底一個只能承受63分貝的演出場地,是能歡迎多少國外頂尖藝人來演出?甚至,更是一把手將自己的藝人一口氣打包般地推往海外,如今台北是否能呈現一個真正國際規格的大秀給別人看?多年來沒有也無法,當過歌迷的都心知肚明,同樣一場秀,有辦法的就去國外看是經年以來的共識。

去年四月,在張惠妹的《烏托邦》演唱會中一首〈三天三夜〉後,小巨蛋就有了不能超過63分貝的規定,之後聲明不聽規勸就罰十萬元,甚至可以斷電。這件事當然沸沸揚揚地吵了好一陣子,照例的,在各方說法吵完後就歸於一片沉寂。當然,這件事要顧及到周圍住戶的安寧,這都可以理解,但這件事情吵吵嚷嚷了之後,核心問題是,政府今天將一個大型演出場所蓋在市中心,當初是否就該評估好捷運蓋成後的耐受度,整個場體結構從沒有為大型國際化演出做考量。當然,官員有說明這原本是為體育所蓋建的,但我們如今體育力又如何?這是個鴕鳥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