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這2部片上映時間相差約1個月,在美國更是前後只差2個星期,如此緊迫盯人的放映時間,只因為負責發行這2部片的片廠:迪士尼與環球,主打觀眾群與行銷策略目標,其實都很相近。相信大家最近已經被鋪天蓋地的「閃電麥坤」,與「小小兵」相關產品淹沒了吧?
【馬斌專欄】電影沒有大賣卻拍到第3集 原因就是IP
這2年在娛樂界最常被引用的英文縮寫,大概就是IP了,所謂的IP,就是智慧財產權產物,一般的解釋是被拿來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創作品,包括小說、散文、詩、甚至漫畫、遊戲或採訪報導都是,但其實影視作品本身也是IP,而且能延伸產生的效益可能更大。每年美國的暑假檔大片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許多賣座影片都會在這時推出續集,這些影片就是電影公司的重要IP,今年暑假也不例外。
但今年特色是,多部續集影片都已經是至少第3集了,《變形金剛》與《蜘蛛人》系列,嚴格算起都已經是第5、第6部,《猩球崛起》系列也是第3集,就連《神力女超人》都是DC漫畫宇宙的第3部。而動畫片則是演出第3集大對決《Cars 3: 閃電再起》vs.《神偷奶爸3》,這2部片或許在票房上,比不上前面提到的大IP,不過這二個系列相似與共通的地方,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對於電影公司的重要性,尤甚於前面那些所謂的「賣座電影」。
這2部片都先在美國以外,特別是亞洲地區先上映,比美國當地大約早2週左右,除了希望先刺激海外周邊商品銷售,更重要的是,拉長海外宣傳期,刺激可能來美國旅遊消費的觀光客。因為這2部片與其他影片不同,票房收入只是影片產值的一小部分,因為票房還要分紅給別人;但周邊效益,包括相關產品玩具、觀光資源、遊樂園收入,甚至衍伸的影視娛樂產品,這些收入幾乎都是百分百屬於電影公司,而且利益之龐大遠超過票房,是電影公司不可能放棄的金雞母。
前2部《Cars》 全球票房加起來約300億台幣,雖然與迪士尼出品的其他影片比起來(漫威系列《美國隊長:英雄內戰》、星戰系列《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票房都超過300億,而且還都不是系列裡最賣座的影片),只能算是勉強及格的數字,但若是比較周邊與衍伸商品的商機與收入,那《Cars》系列可是一點都不輸人:光是在美國的影碟收入就接近影片總票房的300億,若是加上美國以外的影碟租售收入,又是一個300億,這些收入都是幾乎全部落入迪士尼的口袋中,這還沒加上《Cars》的周邊玩具商品收入,根據統計,光是第1集《汽車總動員》全球周邊商品,在第2集上檔之前的從2006至2011年的6年之間,銷售已高達3,000億台幣,你沒看錯,又多了個零,而且還只是第1集的銷售而已。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