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BPM》 我心難忘的節奏會員專區娛樂《BPM》記述了巴黎愛滋行動組織對政府的抗爭行動,但它不賣溫情與個人,而是更深刻的寫實與反省。(傳影互動提供)文 聞天祥主播智偉發布時間 2018.02.18 06:06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愛滋病影評BPM聞天祥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BPM》追記了90年代巴黎愛滋行動組織「Act Up」以抗爭行動施壓政府部門及製藥公司的不作為,並大張旗鼓喚醒大眾對疾病的關心,來打這場看不見的戰爭。除了疾病無情吞噬他們親人和朋友的傷痛,還要面對那些漠不關心或視其為天譴的人。《BPM》120 Beats Per Minute關於愛滋,大部分觀眾都舉得出幾部電影,湯姆漢克、馬修麥康納甚至靠它拿下奧斯卡影帝。但《BPM》截然不同,它聚焦在時代與觀念的野心,遠遠大過溫情及個人。不過它並沒想成為金碧輝煌的史詩,而是更深刻的寫實與反省,摒除歌功頌德和過於簡單的因果,而去呈現看似激進的行動背後,那些生命的奮力掙扎,也不避諱呈現運動內部的衝突糾結。此外,我們也看到剛入組織的新成員Nathan如何遇上看似瘦弱但行動激進的Sean。從兩人到校園發保險套,女學生發出歧視言論,Sean故意當她的面親吻了Nathan;到兩人發生關係,鏡頭在一張床上,電影時間卻神奇閃回到他們各自的初體驗,甚至染病的緣由。愛與慾、身體與死亡的辯證,是那麼言簡意賅卻華彩過人地碰觸道德的複雜性。如果我們跟隨影片進入到這個層次,然後再去質疑主角後來幫病重的愛人打手槍、或是愛人死後與別人發生關係的行徑,不是調錯頻道、就是偽善了。這種不刻意討好或裝乖,也許讓它在各大重要獎項都缺那臨門一腳;但作為一部好電影,它的質地卻無庸置疑。無論是做為時代的印記,或是對個人主體性的尊重,它都兼顧了細膩與深度。在質樸外觀下,有著極紮實的內涵與濃郁的情感,沒淪為愛滋組織的宣傳片,而更像一首嘹亮的生命之歌,真是難得之作。91分導演:羅賓康皮洛演員:比斯卡亞、阿爾諾法盧瓦片長:140分鐘級別:限制級上映日期:2月14日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限時優惠每月$79元 全站看到飽加入premium會員$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解鎖單篇報導已經是會員?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