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蘭夫人會客室(下)】灑狗血、反死刑、鞭媒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大受歡迎的主因。(公視提供)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大受歡迎的主因。(公視提供)
《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一集就強灌滿滿的親情撕裂,愈往下看愈如捲進壓力螺旋,逐漸陷入角色的痛苦而難以自拔。灑狗血的重口味,大量操弄憤怒、同情、悲痛等情緒來綁架觀眾,這一點《我們與惡的距離》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大受歡迎的主因。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拍攝手法新穎,情節則一如片名:男女主角的身世坎坷,然後絕症、互相犧牲、殉情的鋪陳非常虐心,很多人明明無法理解認同,卻還是忍不住被打動而掉淚。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對善、惡邏輯以及殺人犯與病人的解釋有點模糊不清,但戲中因慘案受牽連的無辜家屬種種令人同情的遭遇,讓觀眾已投入澎湃情緒,其他並不在乎。
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用愛情題材釋放觀眾淚水而大賣,足見操弄情緒是影視題材不敗的重要策略。
說起來《我》劇明著以被害人與加害人家屬的痛苦打動觀眾,另一方面,透過吳慷仁的法扶律師角色反對死刑的訴求明顯,同時一味鞭笞媒體,似乎連殺人犯都是弱者、可被同情關懷,只有媒體是萬惡不赦,這些種種未免鑿痕過深。
看看戲裡的各種職人,法扶律師、精神科醫師和志工全都有理想、熱血滿滿,但媒體人或為收視率嗜血罔顧人命,或在辦公室情緒化發飆,還有學長渣男為搶新聞出賣舊情人的…令人感嘆全劇對媒體並不公平。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