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拍攝手法新穎,情節則一如片名:男女主角的身世坎坷,然後絕症、互相犧牲、殉情的鋪陳非常虐心,很多人明明無法理解認同,卻還是忍不住被打動而掉淚。
【蘭蘭夫人會客室(下)】灑狗血、反死刑、鞭媒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一集就強灌滿滿的親情撕裂,愈往下看愈如捲進壓力螺旋,逐漸陷入角色的痛苦而難以自拔。灑狗血的重口味,大量操弄憤怒、同情、悲痛等情緒來綁架觀眾,這一點《我們與惡的距離》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大受歡迎的主因。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對善、惡邏輯以及殺人犯與病人的解釋有點模糊不清,但戲中因慘案受牽連的無辜家屬種種令人同情的遭遇,讓觀眾已投入澎湃情緒,其他並不在乎。

說起來《我》劇明著以被害人與加害人家屬的痛苦打動觀眾,另一方面,透過吳慷仁的法扶律師角色反對死刑的訴求明顯,同時一味鞭笞媒體,似乎連殺人犯都是弱者、可被同情關懷,只有媒體是萬惡不赦,這些種種未免鑿痕過深。
看看戲裡的各種職人,法扶律師、精神科醫師和志工全都有理想、熱血滿滿,但媒體人或為收視率嗜血罔顧人命,或在辦公室情緒化發飆,還有學長渣男為搶新聞出賣舊情人的…令人感嘆全劇對媒體並不公平。
新聞人不能再把「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當笑話看,笑話聽久了不痛不癢,自己都不介意哪能要求別人在乎?把社會責任當己任的記者仍大有人在,在這樣一部大戲中缺乏專業正面新聞人的作為,是令人遺憾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如果惡是一分、善是十分,你是幾分的善? 又或幾分的惡?不要模糊了善惡界限,容易精神錯亂啊。除非你是灰色老江湖,才能在黑白境界裡穿梭,悠游自在。
有時候老話還是有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法律還是正義的最後防線。讓我們與惡保持距離,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