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普立茲記者》 雪地裡的真相會員專區娛樂劇情描述英國記者揭發了蘇聯政府刻意隱瞞的烏克蘭大饑荒,導演批判媒體、政客、國家機器力道強勁。(聯影提供)文 聞天祥發布時間 2020.06.12 08:5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34 臺北時間普立茲記者影評雪地裡的真相金馬影展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去年在金馬影展放映的《雪地裡的真相》換了新片名《普立茲記者》在台正式上映。這個發生在1930年代的故事,現在看來卻特別有感。普立茲記者《Mr. Jones》片中的主人翁加雷思仲斯是個充滿企圖心的威爾斯記者,想盡辦法去莫斯科,沒訪問到史達林,卻發現蘇聯政府刻意隱瞞的烏克蘭大饑荒。然而九死一生的真相報導,不僅招致蘇聯封殺抵制,就連拿過普立茲獎的紐約時報莫斯科分部總編也斥為無稽。所以《普立茲記者》是個充滿諷刺的中文片名,因為主角非但沒拿過此獎,還被它的得主給「黑」了。因此本片雖然攸關個人勇氣;但對我而言,導演對媒體、政客以及國家機器的批判,遠多過對主角的造神或立傳。但到底是什麼令這些有權勢或有知識的人盲目或睜眼說瞎話呢?我們看到有的是因為自大,就像那些英國大佬不相信希特勒足以造成威脅。但更教我怵目驚心的是對蘇聯這項近乎屠殺的實驗抱持同情的知識分子,對左派理念無限上綱的結果,竟認為慘無人道也許有它的道理。至於明知真相還顛倒是非,就沒什麼好說了。導演最後強調那座普立茲獎並沒被撤銷,態度應該很明確了。加雷思仲斯則在30歲前夕於中國被害。阿格涅絲卡霍蘭用一個人的特立獨行,去反映大多數的昏昧與反智;同樣的,描寫數百萬人喪命的饑荒,也不以人海取勝,而是用飄蕩在風雪中的童稚歌聲、原當清澈卻無神的眼眸,更添悚然。苛政逼得死亡都得默默,再催眠你去相信,恐嚇你不得反抗。時代表面上在進步,但某些醜陋依舊在重演。這讓《普立茲記者》此時此刻更像一則寓言。85分導演: 阿格涅絲卡霍蘭演員: 凡妮莎寇比、詹姆士諾頓、彼得賽斯嘉片長: 119分鐘級別: 輔12級上映日期: 6月12日90分以上:神作!一定要膜拜80~89分:佳作!不看就沒話題了70~79分:普作!錢很多就看看吧60~69分:爛作!避之大吉60分以下:糞作!看完要洗眼睛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