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口罩世界出名 康匠要教外國人做口罩會員專區財經理財台灣康匠總經理陳勇志疫情初始就提出「微型口罩一貫廠」概念,從原料到成品的技術轉移,讓其他國家的人也都能自己收產口罩。文 謝君怡攝影陳俊銘發布時間 2020.08.04 20:46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35 臺北時間疫情產業武漢肺炎台灣康匠MIT台灣陳勇志口罩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武漢肺炎期間生產出4億片口罩的大廠台灣康匠今宣布結合上、中、下游生產鏈,創立「口罩微型一貫廠」概念,今年6月起將台灣口罩國家隊的成功經驗以商業合作模式複製到其他國家,不只賣口罩,還要教其他國家怎麼做口罩。台灣康匠口罩日產能是政府徵收的50家業者中最高,關係企業囊括口罩產業上、中、下游,在疫情期間都扮演重要角色。台灣康匠總經理陳勇志9年前原為販售無塵室耗材的貿易商,因為口罩遭斷鍊,決定創立製造口罩的台灣康匠,這幾年又陸續成立包含兆羿、松勝、昌育等口罩產業上游公司,產品涵蓋熔噴不織布、PP不織布、定型鼻線等,也因為擁有基礎口罩一貫廠的架構,掌握熔噴技術的關鍵,才能夠讓生產出來的口罩都合格,在此次疫情中扮演關鍵角色,日產能約230萬片,成為台灣第一的口罩公司,陳勇志將口罩比喻為蛋,「很多人問我蛋賣好好的,為什麼要把雞賣了。但如果常常像這樣子但沒辦法賣出去,不如我現在賣雞給你,你自己生蛋。大家都會生產口罩,才能讓全世界的人更健康、安全,這樣的心態我覺得比較正確。」台灣康匠提供的「口罩微型一貫廠」概念,提供從原料到口罩成品技術教學,「台灣的機器就是操不壞,足勇ㄟ!我們把機器裝在一個貨櫃裡,到了那個國家,貨櫃打開就可以開始生產。」要讓各國的人在疫情期間都能夠自己的口罩自己做、不靠別人救。「口罩微型一貫廠」概念包括日產60萬片的微型模式、日產100萬片的經濟模式與日產200萬片的標準模式,費用在美金500萬元至1500萬元之間,視需求而定。「把熔噴布、耳掛、鼻線等產線組在同一個廠區,就可以降低像是包裝、運輸等成本,也比較環保。」第一條微型一貫廠產線規劃從泰國開始,目前美國、西班牙也都有上門詢問,台灣康匠也會在桃園設立一個示範廠。不怕技術被學走,「我技術轉移的是基本有防疫功能的口罩,但更多功能就是我們來研發,像是有HEPA功能、可以3倍透氣的,技術就在我手上。」台灣康匠的相關企業囊括口罩產業上中下游,也計畫將成立控股公司,但要等疫情好轉後決定IPO時間。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限時優惠每月$79元 全站看到飽加入premium會員$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解鎖單篇報導已經是會員?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