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面向歷史、不面向群眾,多本作品自費出版,堅持都要按國際上攝影集規格印刷,突顯照片品質。即使他努力打書,市況仍不佳,《白色烙印》首刷1000本花了8年才賣完,付梓前甚至一度湊不齊50萬元的印刷費,是好友楊碧川主動用8萬元向他買了2張照片,才解了燃眉之急。
【寂寞潘小俠3】攝影是他婚姻中的小三 孤寂英雄愛創作更勝愛情
「我會用眼睛跟心思去思考一個見證…我的影像就是要表現時代感。」從原住民、茶室小姐、遊民、政治受難者,到畫家、作家,潘小俠在漫長的時間裡關注位處喧囂邊緣的族群,並趕在這些面孔消逝前,用鏡頭留下他們在這座島嶼上生存的印記。「影像最起碼、最重要的,就是先把他紀錄下來嘛,是不是?」他用略帶鼻音的低沉嗓音說著。
曾參與規劃人權博物館的文史工作者曹欽榮說:「他(的作品)顯然能成為博物館重要的一部分,可是好像也沒有,二邊(指人權博物館景美及綠島園區)好像都沒有幫他辦過展覽。」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