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銀撤台3】消金貢獻低 學者預測其他銀行接手條件不會太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花旗銀宣布退出台灣消金市場,學者直言,耗費龐大人力的消金被網路金融取代是必然趨勢。(本刊資料照)
花旗銀宣布退出台灣消金市場,學者直言,耗費龐大人力的消金被網路金融取代是必然趨勢。(本刊資料照)
深耕台灣近60年的外商花旗銀行,宣布退出國內消金市場,引發熱議。本刊專訪兩位金融學者:財經立法促進院董事長兼院長黃達業、政大金融系教授朱浩民,深入剖析花旗集團毅然選擇捨棄「消費金融」市場、轉而全力衝刺「企業金融」市場的原因,同時預測未來國內銀行的發展與演變。
花旗銀宣布退出台灣消金市場,學者直言,耗費龐大人力的消金被網路金融取代是必然趨勢。(本刊資料照)
提到花旗集團即將退出包含台灣在內13個市場的個人金融業務,財經立法促進院董事長兼院長黃達業表示,「我覺得這是必然的趨勢」。學者直言,2017年澳盛銀行已有先例,澳盛銀賣給星展銀行,「當時一葉知秋,如今成為趨勢,這也意味著台灣本地銀行的消金水平越來越高。」

一、消金業務重分散、外銀搶攻高端客群反吃虧

黃達業說,搶進消金市場必須具「在地化」特色,業務廣越分散越好,手續費收入才能積少成多,但外商銀行鎖定高端客群,消費者要加入門檻相對國銀高,「本地銀行存款戶非常多,分行分支動輒上百家,相當龐大,外商銀行這塊很吃虧。」目前花旗銀行在台僅45家分行。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