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銀撤台3】消金貢獻低 學者預測其他銀行接手條件不會太優會員專區財經理財花旗銀宣布退出台灣消金市場,學者直言,耗費龐大人力的消金被網路金融取代是必然趨勢。(本刊資料照)文 齊瑞甄攝影楊彩成發布時間 2021.04.19 05:5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38 臺北時間黃達業銀行行銷網路銀行信用卡在地化外商花旗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一、消金業務重分散、外銀搶攻高端客群反吃虧深耕台灣近60年的外商花旗銀行,宣布退出國內消金市場,引發熱議。本刊專訪兩位金融學者:財經立法促進院董事長兼院長黃達業、政大金融系教授朱浩民,深入剖析花旗集團毅然選擇捨棄「消費金融」市場、轉而全力衝刺「企業金融」市場的原因,同時預測未來國內銀行的發展與演變。花旗銀宣布退出台灣消金市場,學者直言,耗費龐大人力的消金被網路金融取代是必然趨勢。(本刊資料照)提到花旗集團即將退出包含台灣在內13個市場的個人金融業務,財經立法促進院董事長兼院長黃達業表示,「我覺得這是必然的趨勢」。學者直言,2017年澳盛銀行已有先例,澳盛銀賣給星展銀行,「當時一葉知秋,如今成為趨勢,這也意味著台灣本地銀行的消金水平越來越高。」一、消金業務重分散、外銀搶攻高端客群反吃虧黃達業說,搶進消金市場必須具「在地化」特色,業務廣越分散越好,手續費收入才能積少成多,但外商銀行鎖定高端客群,消費者要加入門檻相對國銀高,「本地銀行存款戶非常多,分行分支動輒上百家,相當龐大,外商銀行這塊很吃虧。」目前花旗銀行在台僅45家分行。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限時優惠每月$79元 全站看到飽加入premium會員$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解鎖單篇報導已經是會員?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