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大咖】讓你住進我心裡 宥勝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宥勝承認自己一向防衛心很重。「我覺得要表現好的一面給大家看,才會被接納,但這種狀態,我自己不會接受人家到我心裡。」
宥勝承認自己一向防衛心很重。「我覺得要表現好的一面給大家看,才會被接納,但這種狀態,我自己不會接受人家到我心裡。」
宥勝的想法很多。他一再冒險,曾帶妻女環遊世界、創業認賠收場、與家人住露營車流浪⋯最後返回演戲。他才意識到,原來對他來說,置身日常家庭之中可能就是一種冒險。家庭生活之於人類,有如兩面刃。3月,宥勝一家4口領養了3隻小貓,升等一家7口。當3隻小貓靠著他呼嚕睡著時,原來,這就是全然被接受的感覺。撤除防備,感受著這種感受,又是一場宥勝心裡的冒險之旅。

夢想在路上 宥勝

1982年6月9日生。到澳洲打工度假時,騎單車橫越沙漠,在《冒險王》節目討論區留言自薦成為第4任主持人,後轉型演戲,以《犀利人妻》藍總監一角走紅。與太太林慈惠(蕾媽)在2015年登記結婚,育有1女1子。現定居台中清水。近期曾在《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戀愛是科學》演出,另經營YouTube頻道及Podcast。

距上次與宥勝專訪已經半年,這回原本是約好宥勝與他的太太林慈惠一起訪問的。因為我好奇,身為夢想家的另一半,要如何在關係互動中尋回自身主體性。但慈惠後來決定把幕前都留給宥勝,自己專心經營社團商店就好。

住田中央 是兩個人的嚮往

「她決定不要露面,自己努力把它做好。」宥勝說著。於是,宥勝窩在車子裡與我視訊訪問,就像他平常在YouTube頻道上,戴個帽子、很居家的模樣。為了小孩的教育,現在一家人已經落腳台中清水租屋,也租地,整地、種樹,在田中間組起移動木屋(見「宥勝去哪兒」頻道的迷你屋系列)。因為一間移動木屋空間不夠,訪問當天,也將吊來第2間放在田中央。
想做的事很多,像他們的迷你屋旁有3塊田,宥勝想說服農夫改為有機農法,甚至打算在老婆慈惠的社團裡銷售農家種植的米,直接找到通路。
看似愜意,不過實情是這樣的。連日大雨,土地太軟,吊車進不來,於是得先鋪鐵板,讓宥勝夫婦忙於處理。堅持要那天吊掛的是宥勝,慈惠有點措手不及,加上有吊車臨時失約,宥勝說起:「慈惠就怒了,平常我們在預算上會省著花,但她就說沒關係,有幾台吊車都來,我有在賺錢,今天一定要解決這件事。」宥勝笑了,「我跟慈惠說『妳好帥』!」
住迷你屋的動機之一,多少有著想移動的心。我問宥勝,那租房子不行嗎?他直白回:「因為我們不喜歡啊。」現在小孩念的學校與大自然緊密相連,宥勝說:「我們本來就渴望讓小孩住在大自然。我們家就等於四邊都是田, 租不到這種地方,只好自己打造一個。」
宥勝認為自己現在角色能使壞,BL也可以。以前有偶像人設,但現在他在YouTube連剛睡醒也拍,「包袱放掉一點,發現也不會死啊!」
「早在(大女兒)蕾蕾出生時,我跟慈惠就溝通過了,那時我們去紐西蘭。那一段時間我們已經知道彼此都嚮往這樣的生活。我去南極長征回來,知道有一種生活是我想要體驗看看的,就是豪宅生活。所以我們就搬進豪宅,去高級的、連管理都得獎的大樓住住看。住了1年多,真的不是很喜歡 ,就去住露營車,之後找地方定居,就找到現在這個地方。」不只是一個蒐集體驗的人,背後的確有個一致性在驅動著他,那不全然是衝動,而是他往往想了之後,就非得在路上。
宥勝(前)演出《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中的癌末病人角色頗獲好評,他說導演是因他去南極冒險前寫下遺書,覺得他來演很適合。(可米傳媒提供)
宥勝承認,他這樣的性格,對身邊的人來說可能是凌遲加颶風。有時候慈惠還在享受此刻,宥勝已經踏上下一步。「我一直是夢想掛的,行為上有很多不是她原本會設想的⋯」
而宥勝在體現的生活是什麼呢?是結婚生子並不盡然要遠離夢想,他可以自己翻攪出漩渦。在對話的方式裡,宥勝是強勢的一方,他不是會輕易同意你意見的人。「她必須要消化,我不是照著她的樣子去活著的那種人。」「時間久了她也慢慢知道,我有我的價值觀。我在選擇一些事情時,是朝著我的夢想去前進,終究她會理解,我還是在這條路上,那好吧!」

人的價值 用錢證明最實際

或許跟一個身心都追求夢想的男子結婚,應該是永遠都不會膩的。然而這樣不被生命框架綁住的男子,對另一半渴望自我的主體性,也同樣有所感。看著本來是他經紀人的她,生下女兒蕾蕾後成了蕾媽,彷彿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如何感到另外一半所感受的,對宥勝來說,亦是他人生體驗中的一課。他不能只對自己的需求很敏銳,當他可以敏銳感受到慈惠的需求,懂得更纖細的情緒波動,宥勝的宇宙便擴大了。

宥勝的經驗是,給小孩20分鐘,是全世界什麼事都不管、只要陪小孩玩就好,小孩就會很開心。
宥勝提到,太太當然有天生母性,但也很想保有自己,生下女兒後一開始很憂鬱。「 那一段時間,我就是把工作都丟了,跟她去環遊世界。她開始接受她是蕾媽,慢慢拋掉部分自己。現在她想證明自己,她覺得自己要有一些價值出來,尤其這麼多年想要工作的欲望被壓抑住。」
宥勝感覺到了那壓抑(因為他自己冒險的天性也不能被壓抑),於是找到社團商店的方式,讓慈惠可以照顧小孩,也能證明自己。他看得很實。「我覺得證明一個人的價值,真的要用金錢去衡量。這很現實,如果有一個人願意用10萬元或2萬元請你,對你價值認同是不一樣的。她要有錢,我說好,不然就做社團嘛!一路幫忙打造,她打理得很有成就感,也得到了錢。」

宥勝(右1)現定居台中清水,但疫情升三級之前,偶爾全家人還是會開著露營車,回味流浪時光。(翻攝自宥勝臉書)
其實慈惠也因為社團創業而改變了,宥勝說著,「她現在的包容、自信,跟對四周訊息是不是友善的信任度擴大,以前溝通不了的事情,現在可以溝通。很多東西她自然不糾纏了。她現在講話比我大聲,這陣子我不能拍戲,她開團有賺錢,我反而要想辦法求生存,還問她『慈惠大人妳有什麼需要?』」這是更輕鬆以對的,夫妻間的好玩小事。

貓與小孩 拆掉原有的防衛

他與太太慈惠的關係比較像是一起爬山的人,適時扶對方一把,或偶爾要懂得把背包借放在對方身上,但伴侶關係,有些時候必得小心翼翼。這屬於成長的範疇,與小孩、貓對他完全接納的親密,質地上終究略有不同。
被全心接納是宥勝的新體驗,是貓與小孩所帶給他的,他終於接受了人家到他心裡。
宥勝承認自己防衛心很重,然而小孩給了他被接納的最大向度。「既然是你的小孩,他對你的信任就是百分之兩萬的。你跟他說狗屎可以吃,他可能也會吃下去。比喻有點怪,但概念上會是這樣子。你告訴他什麼、你的行為展現,他都接受的時候,我被無條件認同,我也會認同他。」
「這認同是他主動。他生下來就接受我,在他的認同之下,我認同他,我們兩個的愛就連起來了。」當然愛不會僅僅只來自血緣,就如同數學與算數就算有著相似的外貌,但本質其實並不相同。

太太慈惠想養貓,於是宥勝一家4口,3月時變成一家7口。(翻攝自宥勝臉書)
他們一家領養的3隻貓兒子,對他也有愛與信任的展現。「有一次我心情不好,進了貓的那一間房,也沒有跟他們打招呼,他們默默就靠過來,窩在我身上睡著,這動作對我來講是很大的信任感⋯3隻就在我身上睡著呼嚕呼嚕,你們接納我了。」
於是宥勝掀開了貓奴宇宙的一角。本來他跟兒子都是對貓生理過敏的人,但奇妙的是,「 從那天之後,我的過敏就大幅降低。過敏這東西,你進到一個場合就開始頭痛,起疹子什麼,搞不好是心理過敏。」對於探索,宥勝永遠都沒有要立正站好的意思。

場邊側記

我好奇為什麼一養就養3隻奶貓?原來還是跟慈惠大人有關。

「她養過1隻貓10幾年,知道1隻很孤單,所以要認養2隻。那一窩貓我們認養2隻後就只剩1隻,主人說這1隻不OK,大家都不喜歡他。慈惠就特別憐憫,抱一抱說也還好啊,就一次3隻了。」宥勝呵呵,因為小孩都超開心的。連他自己,都被貓安慰了。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