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大尉叛逃記》 劊子手的天堂路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一名原本聽命行事的祕密警察,害怕做多壞事死後下地獄,逃亡之餘也邊拜會受難者家屬請求原諒。(天馬行空提供)
一名原本聽命行事的祕密警察,害怕做多壞事死後下地獄,逃亡之餘也邊拜會受難者家屬請求原諒。(天馬行空提供)
此時看《大尉叛逃記》覺得益發諷刺。這部俄羅斯片由娜塔莎摩古羅瓦、艾力克謝楚波夫聯合執導,近年備受矚目的男星尤里鮑里索夫飾演片名所指的大尉─史達林時期的祕密警察,在自己也淪為肅清對象時逃逸,又深信必須獲得原諒才能免於地獄之苦,而展開邊逃亡邊拜會受難者家屬的旅程。
《大尉叛逃記》
用講(寫)的,也許很難令人相信這個動機。但電影畢竟得用看的,俄羅斯強大的技術傳統在此達成極佳說服功能,攝影、打光、美術以及表演,都讓單用聽的不算有趣的故事,產生強大的電影感。
很難想像開場一群紅褲猛男在屋裡玩球、輸了扮狗打鬧的陽剛春色,竟是吹響死亡號角的序幕。紅色,這個最常被社會主義國家用作革命象徵的顏色,也是祕密警察的制服。相較於民眾穿著的灰暗,確實醒目、剛強,但也血腥、恐怖。
當男主角褪下這層符號,開始贖罪,坦承身為國家機器的小螺絲釘,羅織過各種罪名。但他面對的受害家屬,有的麻木,有的瘋癲,有的懷疑,有的自責,反而是個媽媽不在家的小孩問他:「西班牙內戰時,法西斯分子刑求我爸,他都沒說,你們卻讓他開口了(認罪),所以你們比法西斯還要會刑求(殘忍)?」童言無忌,卻點出難堪真實。只是大尉愈刻意求原諒,愈弄巧成拙;救贖完全在他預料之外降臨,宗教式的意象確實比硬要說台詞好看得多。
雖然片中有個齊柏林飛船的鏡頭點出1938年,但同樣紅得刺眼的飛船底下,僅剩不見天日的陰影(又是諷刺);多數時候導演都刻意不言明時代,是警惕歷史不要重演,還是借古喻今、指桑罵槐?就看你作何解了。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