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有個理論,叫『依戀(Attachment Theory)』是指說,我們之所以找一個交往或結婚的對象,是因為把對方設定成依戀對象。這對象除了滿足生理上之外,很大一塊是滿足心理上想要陪伴支持連結的需求。在親密關係中的伴侶,他對我們的價值、地位,會跟一般的朋友不太一樣。」陳家維(瑪那熊)諮商師,解釋在家暴中受害者的複雜情緒:「如果他生氣了,他不喜歡我了,會不會我就失去這個依戀對象?有些加害者,就會下意識用這招,讓受害者更不敢反抗,更不敢離開他。」
律師陳宇安(巴毛)表示:「如果有受傷的話,一定要驗傷,才能證明你當下的確有遭受暴力行為。遭遇言語或精神暴力時要錄音,或者當下趕快跟朋友講,這也是一個證明。家暴或是性侵案件當事人會擔心沒證據怎麼辦?其實不是完全沒有證據,你說的話,法官也有可能採信。尤其是家暴案件,本來就不像一般刑事案件,一定要到嚴格、縝密的程度。」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