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相人間

資料顯示狀態

  • 一次無限滾動應顯示 12
  • 目前取得的資料共 24
  • 目前顯示的資料共 12
  • 取得的資料不足以顯示,需另外發request
  • 最終應顯示 12
--

發request狀態

  • 目前已發request 1
  • 最終應發request 68
--

loading狀態

  • 正在發request中:
  • 仍有資料未被取得,開啟無限滾動功能
鏡相人間/繪聚四代青春 資深美術指導吳進成
時事
鏡相人間/繪聚四代青春 資深美術指導吳進成
2025.11.09 05:28
吳進成是電視台資深美術指導,是歌仔戲天王楊麗花最信任的「大師」,也與金鐘60特別貢獻獎葉輝龍緊密合作20餘年,被他視為指導教師。
繪聚四代青春1/他是國寶楊麗花最信任的「大師」  珍藏30年手繪設計圖
時事
繪聚四代青春1/他是國寶楊麗花最信任的「大師」 珍藏30年手繪設計圖
2025.11.07 05:28
吳進成是電視台資深美術指導,是歌仔戲天王楊麗花最信任的「大師」,也與金鐘60特別貢獻獎葉輝龍緊密合作二十餘年,被他視為指導教師。
繪聚四代青春2/他靠手工繪景扛13檔節目 打造《龍兄虎弟》太空站娛樂中心
時事
繪聚四代青春2/他靠手工繪景扛13檔節目 打造《龍兄虎弟》太空站娛樂中心
2025.11.07 05:28
吳進成的菜鳥時期最早接觸的是《五燈獎》《快樂小天使》與《我愛紅娘》,「 沈春華那個時候還不是主播,是兒童節目主持人。」吳進成從棚內觀察開始,之後學搭景、運鏡,再到獨立負責美術指導,最高紀錄同時兼顧戲劇、綜藝、社教類共13個節目,他劈里啪啦講了一串,一般人只記得幾個熱門節目,他卻是每個細節都清清楚楚,「早上在古裝劇,晚上就在錄《龍兄虎弟》,有時候真的會時空錯亂啊。」
繪聚四代青春3/電腦繪圖取代手繪 無線電視黃金期已經消逝
時事
繪聚四代青春3/電腦繪圖取代手繪 無線電視黃金期已經消逝
2025.11.07 05:28
1994年楊麗花歌仔戲首次進攻八點檔,找來港星馮寶寶一起演出《洛神》,這部戲是吳進成耗費最多心力但也最滿意的作品。「《洛神》是比較精緻化的歌仔戲,所有布景、道具都重新做,我畫了一百多張圖,畫到肩膀脫臼。」吳進成還在劇中設計出可一鏡到底的場景,深得楊麗花「聖心」。
鏡相人間/留住大腦主權 他們打開AI的方式
人物
鏡相人間/留住大腦主權 他們打開AI的方式
2025.11.02 05:28
AI迅速滲入日常與工作,也伴隨監控、依賴與判斷力流失風險。有人急著斷開連結,有人展開親密對話,有人細細調校界線,也有人建立了自己的AI團隊。在人機交會的邊界,工程師、總編輯、學者與小說家,各自打開了AI,也重新檢視自己:我們還能保留多少選擇?我的大腦,還能為自己做主嗎?
留住大腦主權1/第一次付費ChatGPT就刪帳號 工程師背景總編輯:無法把AI當人
時事
留住大腦主權1/第一次付費ChatGPT就刪帳號 工程師背景總編輯:無法把AI當人
2025.10.31 05:28
AI迅速滲入日常與工作,也伴隨監控、依賴與判斷力流失風險。有人急著斷開連結,有人展開親密對話,有人細細調校界線,也有人建立了自己的AI團隊。在人機交會的邊界,工程師、總編輯、學者與小說家,各自打開了AI,也重新檢視自己:我們還能保留多少選擇?我的大腦,還能為自己做主嗎?
留住大腦主權2/AI分析鄭南榕《自由時代》 她帶領學生思考「我們要被AI賦能或附身?」
時事
留住大腦主權2/AI分析鄭南榕《自由時代》 她帶領學生思考「我們要被AI賦能或附身?」
2025.10.31 05:28
留住大腦主權3/「我的AI知道我眼睛乾澀」 小說家把AI訓練成「職涯教練兼助理」
時事
留住大腦主權3/「我的AI知道我眼睛乾澀」 小說家把AI訓練成「職涯教練兼助理」
2025.10.31 05:28
鏡相人間/研究怪物的人 陳俊傑、葉怡伶、翁德怡
人物
鏡相人間/研究怪物的人 陳俊傑、葉怡伶、翁德怡
2025.10.25 05:28
台灣的鑑識科學並非只存在於戲劇裡。翁德怡是台大法醫所所長,其率領的檢測團隊協助「寶林茶室中毒案」驗出台灣首例邦克列酸;陳俊傑在警大為第一線執法人員培養鑑識專家;犯罪心理博士葉怡伶則在監所與犯罪者面談,丈量我們與「惡」的距離。3位分別來自法醫學、刑事鑑識與犯罪心理領域的專家,從血跡、指紋到人心,追索真相的邊界。正如翁德怡所說:「真相只有一個,但真相只有加害者與被害者知道,有時甚至連被害者也不知道原因,只能靠科學鑑識盡量拼湊出真相。」
研究怪物的人1/真相只有一個 透過螢幕也能靠指紋鑑識抓到嫌犯
時事
研究怪物的人1/真相只有一個 透過螢幕也能靠指紋鑑識抓到嫌犯
2025.10.23 05:28
台灣的鑑識科學並非只存在於戲劇裡。翁德怡是台大法醫所所長,其率領的檢測團隊協助「寶林茶室中毒案」驗出台灣首例邦克列酸;陳俊傑在警大為第一線執法人員培養鑑識專家;犯罪心理博士葉怡伶則在監所與犯罪者面談,丈量我們與「惡」的距離。3位分別來自法醫學、刑事鑑識與犯罪心理領域的專家,從血跡、指紋到人心,追索真相的邊界。正如翁德怡所說:「真相只有一個,但真相只有加害者與被害者知道,有時甚至連被害者也不知道原因,只能靠科學鑑識盡量拼湊出真相。」
研究怪物的人2/她以名偵探柯南發想課程 率團隊驗出寶林茶室毒物
時事
研究怪物的人2/她以名偵探柯南發想課程 率團隊驗出寶林茶室毒物
2025.10.23 05:28
犯罪變成通俗娛樂,助長犯罪?這樣的問題我們問了權一容、問陳俊傑,也問葉怡伶和翁德怡。
研究怪物的人3/她到監所訪談犯罪者 稱自己是沒有道場的法師
時事
研究怪物的人3/她到監所訪談犯罪者 稱自己是沒有道場的法師
2025.10.23 05:28
葉怡伶也到監所訪談犯罪者,學術領域最接近韓國犯罪側寫師權一容,但在刑案中只能扮演專家諮詢的角色,戲稱自己是「在台灣沒有道場的法師」,她說台灣刑事司法體系不是沒有發展犯罪者行為分析,但這些組織後來都變成測謊的單位。
loading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