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前後,我們沿著海線國道來到苑裡鎮上的獨立書店「掀冊店」,從整排透天厝間推門進去,以為自己來到台北市中心「左轉有書」之類的文藝書店。2018年,劉育育和林秀芃以致力地方創生的返鄉青年之姿,開了這家書店,今年獲選文化部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
參與抗爭 渺小肉身反瘋車
書店架上有著藺草編織成的帽子、扇子、隔熱墊等,也販賣蛋捲、茶葉等各種在地農民手工製作食品。負責人林秀芃向我們介紹苑裡在地美食「芋蔥粿」:「劉克襄的文章寫過,他很喜歡乘坐海線火車到苑裡菜市場,看到芋蔥粿,他說那是他看過最醜的粿,裡面有芋頭、菜脯、肉,其貌不揚,但吃下去驚為天人。」我們咬下一口,粿體不Q不彈,但樸實口感搭配蔥香、米香、肉香,多吃幾口便覺魔性魅力,讓人欲罷不能。

林秀芃和劉育育因參與2013年苑裡反瘋車運動(英華威風電打算在苑裡設置風力發電機組,因與在地居民缺乏溝通,爆發抗爭)而成為戰友。幼時在台北出生成長,父母期望林秀芃念雙語學校、有國際觀,特地把她送到新加坡念中學,大學時回到台灣,就讀台大法律系,參與社會運動是因為「我從國外回來,想認識台灣,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
在苑裡海邊,她們在工地靜坐,衝突激烈時跳上車子,用肉身阻擋施工,經常被警察上銬拘捕。由於抗爭者人數少,苗栗警察執法粗暴,林秀芃形容那像困獸之鬥,「來回3、4次會受傷、會累,有一次,育育從小貨卡上被拖下來,她回頭看了我一眼,說:『還要再上去嗎?』她沒有等我回答,就跳了上去,我們也跟著跳上車,因為不能讓夥伴落單。那當下有刺激到我,樂生保留運動帶來的運動傷害也是這樣,抗爭結果不是我們想要的,但我們有沒有在當下毫無猶豫、拚盡全力?」最終,廠商拆除了2支風機,保留2支。
成立品牌 深入在地找答案
「育育是我覺得值得敬佩的人,才選擇跟她一起。」在太陽花學運後出關播種的餘波蕩漾下,來到苑裡,林秀芃認為生活與地方中有答案,「這個地方不要不當的開發案,但我們要什麼?如果說不清楚,永遠有下一個開發案,台灣濱海一帶都是這樣,因為被認為沒有價值,才被選定為工業開發區、廢料儲存場…。」
「我們花了幾年把自己種回來,看見這片土地的美麗與哀愁。」2014年,電商品牌「掀海風」成立,她們與在地農友、學生一起辦雜誌、做田野調查、舉辦社區導覽走讀。台語「掀」(sìnn)意味著吹起一陣風,也有翻轉之意,從欣賞的角度重新看待地方事物。

掀海風團隊透過募資眾籌、舉辦藝文季、電商通路,擴散影響力。但團隊成員極限壓榨自己,沒有領固定薪水,怎麼過生活?林秀芃笑出來:「就…我們真的很節儉吧!」當時,4、5個核心成員一起住在劉育育家的祖厝,省去房租,儘管有一些計畫補助,卻連交通費和執行成本都沒有,是因為一種使命感?「呵呵呵,對。」
台大法律系畢業,父母期望林秀芃有國際觀,她卻轉向地方,「我覺得地方也可以很國際,如果我們把苑裡講清楚,能夠上得了國際舞台,例如我們把藺草編織帶到紐約、荷蘭。苑裡有很多世界級的人物,像郭芝苑的音樂、排球界的黃培閎,他是光頭神舉,改革體育的重要人物。」
她舉例,日治時期,台灣人開始穿西裝、打領帶,「身體現代化的最後一哩路是戴上帽子,日本人來到台灣的時候,在找可以取代的素材,就找到苑裡、通霄、大甲一帶的藺草,可以吸濕排汗,只有大安溪流域的土壤可以種出這麼長、又夠香的藺草,編織立體化的技術也發展出來,從製作模具到蒸燙定型,都是工作機會,草帽的價格又很高,這就是經濟資本轉成文化資本的案例,也是地方創生的DNA。」
市場重建 組自救會護歷史
學校、市場也是經濟有活力後才發展出來的現代化建設,因此,當2018年苑裡市場發生火災,她們無法坐視不管,組織自救會並成功將其登錄為歷史建築。「市場重建會影響苑裡接下來數十年的發展。如果蓋商場,沒有足夠消費人口,就變成蓋一堆蚊子館,什麼特色都沒有了。如果市場蓋回來,就是苑裡獨有的資產。」

如今,市場重建預算全部通過,預計明年新建築、歷史建築修復再利用都將完工,攤商遷回,苑裡將有一個新舊並陳、寬敞明亮的漂亮市場。
劉育育擔任鎮長後,林秀芃以鎮政顧問身分,繼續在民間經營掀冊店。「掀冊店的存在有它的意義,民間的力量是更久的。我們還是有對地方的許諾,陪伴這邊的小孩和高中生,以比較小的規模維持這個空間,經營一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