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到了近尾聲,我們說:「所以妳真的讓地方政治有一個破口耶!」劉育育爽快接話:「對!我就是來亂的!」隨即又大笑:「沒有啦…」
一鏡到底/一顆撞擊高牆的石頭 苑裡鎮長劉育育

擔任苗栗苑裡鎮長2年多來,劉育育每週在臉書上寫週記,今年出版《鎮長週記:大家好,我是苗栗苑裡鎮長劉育育》。
她企圖用民主、透明的方式打開地方政治,卻也像一顆撞上高牆的石頭,面臨議會杯葛、預算刪凍、施政困難。這是一場公民意識與傳統政治的對決。這顆還在硬碰硬的石頭,能撐多久?沒人知道,但她相信,越多人看見,縫隙就會透進更多光亮。

公務跑攤 親切宛如乖孫女
39歲的她擔任苑裡鎮長2年半,每週在臉書上寫週記,報告施政成果,近期出版《鎮長週記:大家好,我是苗栗苑裡鎮長劉育育》,最知名的政績包括成功推動火災後的百年老市場歷史建築修復重建、舉辦兒童與長輩的參與式預算,將民主深層紮根。
這天,我們跟著劉育育跑了大半天公務行程:包粽子唱卡啦OK、宮廟進香團平安餐會、神農大帝聖誕…。周圍是便當礦泉水、豔光四射卡車舞台,只見她包粽子時,可以一個人靜靜地包,長達10分鐘沒社交講話。在年長阿伯占90%以上的場合中,劉育育不喝酒,一上台致詞就掛起營業用微笑,閩南語輪轉,情緒快速切換。

和鄉親拉手寒暄時,她像個長輩喜愛的乖孫女。今年5月,苑裡百年老市場歷史建築修復利用的預算終於順利通過,預計於明年完工。一位在市場出生的阿伯說:「若是乎彼個起吼,到現在擱起未起來。」機要祕書在一旁解釋,「彼個」是指前鎮長劉秋東,許多鎮民支持劉育育,「因為不相信傳統政治人物。」
劉育育出身苑裡,是三姊妹中的長女,父親是木工,母親是「客廳即工廠」年代的女工兼家庭主婦。父親長年開方便載運木材的小貨卡,全家出遊時,一家五口全擠在前頭2人座,妹妹塞進座位間的縫隙,其他2人擠在母親腿上。當劉育育逐漸長大,頭頂到車頂,只能歪著頭,保持扭曲的坐姿。她回憶,有一次,她透過車窗看見別的小孩舒適地坐在房車後座,嘲笑她。
但她說從小並不感到自卑,母親因連生3個女兒,在鄉下不免會遇到閒言碎語,要媽媽再生第4胎。但父母從未讓她感覺到親戚間有任何不快,反而盡力讓她學才藝、自由發展。升上國一那年,父親因腦溢血突然倒下,劉育育親眼目睹,慌亂無助地叫救護車、四處求助。身為長女,她違逆傳統葬儀禮俗,堅持捧斗送父親最後一程。沒有父親保護後,「我從小就要自己自立自強,國中寒暑假就開始去補習班打電話(招生),1個小時賺100元。」

太陽花後 出關播種返鄉去
她大學念輔仁大學心理系,參與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媽媽也不會給她壓力。「比如說被警察拖,外婆、阿姨會說有看到新聞,她們覺得我的個性就是會做這樣子的事情。」大學畢業後不久,母親因病過世。
社會運動給了她寄託和方向。她看到樂生院民用截肢後宛如小叮噹的手,獨自一人完成擰毛巾、盥洗等日常大小事,還能上街抗議,「被他們的能動性嚇到。」她始終相信個人可以改變制度和結構。
苑裡鎮的政治生態長期受到地方派系與家族勢力的影響,劉育育的當選被視為「小鎮民主奇蹟」,2022年地方選舉,她在沒有政黨、家族或派系奧援的情況下,擊敗從苗栗縣議員一路選上鎮長、從政近20年的資深對手劉秋東,展現出地方政治的新氣象。
2018年苑裡百年老市場的一場大火,是她投入鎮長選舉的起點。地方發展的邏輯經常是這樣:把老舊市場剷平,土地賣給財團,蓋百貨商場。那年9月14日清晨5點多,市場一角起火,延燒二百七十多坪,攤商生意嚴重受損。火災調查報告書中說,起火區域在救災時被怪手破壞,至今起火原因不明。

當時,劉育育是一位返鄉青年,和社運夥伴林秀芃在太陽花「出關播種」的浪潮下回到故鄉,以電商品牌「掀海風」闖出知名度,還剛開了一家獨立書店「掀冊店」。林秀芃說:「那年營收開始邁入穩定,書店剛開幕不到1個月,火災是非常劇烈的轉捩點。當時,很多人叫我們不要碰市場,可是我們覺得不行,以苑裡鎮的發展來說,天下路老街就是帽蓆行—苑裡傳統藺草編織發展的一條街,到街尾就是市場,轉一個彎就是台灣音樂之父郭芝苑的故居,是一個完整的軌跡。我們覺得不能讓中間斷掉。」
衝破綁樁 民主奇蹟般當選
她們聚集攤商,組織自救會。百年老市場的主體是洋小屋(日治時期由日本建築師引進的西式木屋),牆面由台灣煉瓦(TR紅磚)建成,是日治時期品質極佳的建材,在火災中倖存了下來。她們與自救會成功爭取到保存,依《文資法》登錄為歷史建築,並要求重建。
然而,前鎮長劉秋東任內,重建毫無進度,2022年,劉育育決定參選,用不到3個月的時間,以55.44%得票率高票擊敗對手。小鎮民主奇蹟其實奠基於認真跑完四十多場政見發表會,沒有操盤手、炒米粉和貢丸湯、沒有太多資金,成功突破傳統地方政治的綁樁買票。
《台灣地方政治讀本》引用「恩庇侍從體制」(Patron-Client Politics,指為了獲取政治支持而提供利益或服務的交換,台灣政治學者吳乃德特別用來指涉國民黨與地方家族、派系的合作,以維持穩定統治)來概括新聞上常見的黑金、土地開發利益,並分析農田水利會、農會產銷通路在選舉時的影響力。
該書主編嚴婉玲說,苑裡鎮約4萬多人口,是地方自治中最小的可以掌握預算的行政單位,從大大小小的工程到路平燈亮水溝通,有不少地方可揩油水、收回扣、做人情。鎮長是地方行政首長,鎮民代表會負責監督、審查預算,但很多代表不懂審預算,而是想跟鄉鎮市公所形成一種和諧的共榮關係,從中獲取利益,「例如清潔隊員考試常常是清廉指標,每個公所約聘職員的背後都有一個靠山,到現在仍很常見,從用人、採購、工程、殯葬,容易出現貪腐。」
不同於一般常說的「苗栗國」,苑裡的基本盤綠大於藍,又因距離苗栗市遙遠,有種自成一格的野生性格。曾任苑裡鎮公所機要祕書的律師王碩觀察,苑裡的頭人是透過宮廟、社團等活動建立影響力,而代表、主席握有分配社團補助預算的權力。

過往,從縣長、鎮長到鎮民代表,形成一條同一陣營的穩定縱貫線,權力分配、資源到位暢通無阻。然而劉育育的當選形同斬斷這條線,她成了一顆擋人財路的大石,這也意味著,行政權與鎮代會處於對立面。她是一顆孤單的石頭,也是一顆脆弱、隨時可能被碾壓的石頭。
不少人形容,她的個性是堅持原則不妥協,甚至有點完美主義。上任後,她首先面對的是如何掌控一個200位公務員的行政機關,大家都在看,這個新鎮長熟不熟業務、有沒有辦法跟公務員建立信任關係。
苑裡鎮公所主任祕書鍾永坤在地方數十年,歷任過多位不同黨籍鎮長,他說:「以前的鎮長都是一路從議員、代表選上來的,比較悍,生起氣來○○××都有;育育鎮長比較會去聽大家的想法,一開始會覺得『妳是講真的還假的?』後來才明白她不是說一套做一套。」
預算遭阻 直播引民意為盾
鍾永坤說,育育鎮長一上任,推動網路直播、整本預算書公開上網,確實快速帶來改變,也試圖聽大家的想法。他舉例,以往公務員文康活動,都是集體搭遊覽車去吃Buffet(自助餐),把預算花掉,育育鎮長則要求公務員自己分組、提案,讓例行公事變得更有開創性,「有同仁改去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是自己討論出來的結果。」
她一邊摸索如何跟公務員磨合,一邊在時程壓力下推動市場重建進度。擋人財路的石頭直接撞上一面高牆,2023年6月,市場重建追加預算案遭到鎮代會投票強行擱置,她焦慮到真的用頭去撞牆。
「遇到什麼困難,我就是把它公開,愈公開透明才愈能往前。」一般鄉鎮市層級的會議,不可能有網路直播,頂多只有議事錄,這是苑裡史上第一次,鎮民透過直播觀看預算審查全程,而民意起了風,影片有3千多次瀏覽,下方留言不斷湧入「主席不尊重發言」「代表要加油欸」「就算選了個認真做事、願意溝通的好鎮長,但代表都不讓鎮長把話說完、為反而反,重大建設依然被卡住」,甚至有人列出11位鎮民代表的名單,認真討論罷免。不止直播,許多鎮民坐在旁聽席,時而鼓譟,時而拍手。
劉育育說:「那陣子我去跑行程,所有人看到我都會說:『鎮長妳辛苦了,擱置預算很沒道理。』然後拍拍我的肩;那些代表出席活動,頭都低低的,風聲傳出去,大家都看在眼裡。」

迫於壓力,八十多天後,鎮代會主席洪晃琦敲下議事槌,宣布市場重建預算通過。紀錄片《掀起苑裡的風》編導鄭治明說,預算通過的關鍵,是民意。他觀察,劉育育還是用社會運動的方式,號召支持者,來幫助她遇到的府會衝突問題,但這樣的對抗能走多遠,仍有待觀察。
今年,市場重建區域裡的歷史建築修復再利用案追加中央預算,需經鎮代會表決通過,再度遇到鎮代會杯葛。劉育育只能舉辦說明會,一對夫妻舉手問她:「鎮長,妳有最壞的打算嗎?」她回應:「沒有最壞打算,一定要通過。」
5月底,預算終於通過。林秀芃認為,劉育育盡全力做她覺得該做的事,但關鍵還是民意。當時,苗栗縣立委陳超明深陷罷免風暴,連署進入二階段,眼看著就要跨過門檻,鎮代會擔心若杯葛到底恐引發更大反彈,甚至從苑裡擴及全台,「歷史建築若廢止,會引發年輕人的憤怒。」
這似乎是一場又一場傳統地方勢力與民意的對抗,目前為止,民意最終都是勝出。林秀芃說,劉育育上任2年來,不斷面臨傳統勢力反撲,「鎮代會的衝突就像現在中央發生的立法權和行政權的衝突,去年11月,鎮公所也被不合理地刪除、凍結預算。我們開玩笑說:『我們很願意走在時代的前端。』」

攻擊性強 經常被說歹逗陣
劉育育上任以來舉辦過數次參與式預算工作坊,讓長輩、兒童自己投票決定要怎麼使用預算:孩子們自己決定要蓋半戶外遊樂場,而長輩選擇有肌力訓練小物彈力帶等的「保命防跌包」。這些提案、討論溝通、投票的民主練習,被視為可操作、複製的成功案例,也成為苗栗縣政府引以為傲的KPI(關鍵績效指標)。但5月臨時會,鎮公所提出的審議式預算、青年培力、社區營造等相關預算,都被鎮代會以「很模糊」「籠統」「看不懂」為由凍結,就連社區游泳池的例行性維護預算也被刪除。
衝突這麼激烈,行政權受到阻礙,那該怎麼辦?劉育育倒顯得樂觀,「還是有很多做事情的方式,例如他們擱置文化部補助做社區營造的錢,還有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補助青年培力的錢,但我們在行政手法上還是可以有個轉圜,請縣政府不要用補助的方式給我們,在行政程序上變成『代收代辦』,意思是我們從縣政府代收這筆錢,然後去執行,不用通過鎮代會。」 縣府會願意?「縣府需要我們的KPI啊!」那跟鎮代會關係不是更緊張?「我管他,我就是把我的事情做好,(他們)根本不會因為我做得好,而跟我關係變好吧。他們要的東西,不合理跟不合法的東西,我就是沒辦法給,只要合理,我也會去做啊。」這顆硬石沒打算退讓。
她有意識地撬動地方政治結構。舉例來說,以往鎮民代表有分配社團補助款的權力,但她認為每年170萬元的預算,分配給二百多個社團,不能只讓部分人得利。她一視同等,要求所有社團寫計畫書,鼓勵民間團體多做長照、環保、文化教育等活動,同時設下限制,「1個單位最多只能申請2案,一案2萬元。」但這讓過去盡嘗甜頭的鎮民代表生氣又跳腳,她不以為意,「你知道嗎?有人會支持我們,以前從來沒拿到一毛錢的社團,會覺得被照顧到。」

會議上,她有時攻擊性強,直接嗆代表「根本不了解」。鎮代會則認為她不尊重鎮代會,製造地方對立,連一點小小的好處都寸步不讓。鎮公所主任祕書鍾永坤說:「代表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恁鎮長歹逗陣。』」
鎮長任期 澆灌出公民意識
對於地方鎮民,她則想改變人們的想法。她坦言,一選上就開始受到各種請託,有人神神祕祕遞上紙條,上面寫著自己兒子的姓名和電話,拜託在公所安排職位,還說:「我有投給妳喔!」她苦口婆心教育,「我選舉時的口號是『毋免拜託』捏!鎮長做該做的事,是不用拜託的,你來跟我拜託,表示你自己也知道這件事沒有公共性啊!他們就會摸摸鼻子說:『對啦對啦!』」
2023年,前鎮長劉秋東因涉貪遭收押,根據判決書,他在市場重建時向建築師事務所索賄未遂,並與兒子借牌投標非法承包工程、貪汙圖利。劉育育說,上任不久,因鎮公所配合檢調偵辦,人事調動頻繁,有些課室永遠缺人,加上人心浮動,工作並不順暢,她一度覺得完蛋了,後來發現貪汙案件的洗刷並非壞事,「我面試一位建設課課長,他有Google我,說:『妳應該是乾淨的啦!』公務員調動前一定會先查這個地方的首長乾不乾淨。」
林秀芃形容她是電腦病毒,「苗栗的政治就像Windows 95的電腦,沒有進化,育育的出現絕對是政治大地震,要直接升級成iOS,架構、運算速度完全不同,但傳統政治人物根本不想升級,覺得這是病毒。」
電腦病毒擴散苗栗國,改變了地方政治生態,但結構畢竟不容易撼動,一旦換人就故態復萌。她所播下的公民意識、民主種子,想改變人的想法,卻不知何時能開花結果。
2026連任選舉又是一次石頭撞高牆,她能繼續捲動民意並勝出?或被傳統政治勢力反撲?地方盛傳,苗栗縣議員張顧礫、苑裡鎮代會主席洪晃琦將參選。林秀芃說:「地方政治還是留有一種民眾跟政府之間的關係,就是靠著政府才會得到好處的心態,很難被突破。如果育育當選是民主奇蹟,但她還是不可能在4年內突破這種觀念,公民意識的覺醒是以10年為向度的思維,選舉是每2年、4年就來一次。」

劉育育覺得,已經看到鎮民很大不同,「以前大家完全不知道鎮民代表在幹嘛,也不知道鎮代會有幾席,(投票時)只記得有來拈過香,(選票)就蓋下去了。現在大家會把鎮民代表的名單列出來,討論能不能罷免,如果我的角色進來,大家看直播,知道鎮民代表就跟立委一樣,要好好質詢、理性問政,那就變公民了!」
她說明年選舉會很有趣,鼓勵更多年輕人參選,極力推銷當選的好處,「鎮民代表1個月薪水有5萬多元,1年只要開三十幾天的會議,來開會還有出席費、交通費、誤餐費,平常還有一筆公務預算去送花圈弔唁慰問,還可以兼職。如果你平常開店,又關心地方公共事務,就可以去選,開會時認真看預算、監督公所,真的很鼓勵大家當民意代表。」
無畏攻擊 民眾支持更重要
「我每天都面對不同的反撲、攻擊,但民眾支持我比較重要啊!傳統綁樁的原則是:以前你拿10萬元,他一毛錢都沒得拿;可是到我任內,你拿5萬元,他也可以拿5萬元,是一視同仁公平的原則,本來就會踩到人家的財路,但他們原本就不是我的選票。選舉時有人攻擊我,有人投我,那就大家來PK嘛! 」

她說自己2年來也改變許多,「以前聽到耳語、嘲諷,會覺得很煩躁,但就像我一開始選舉時,很多人說:『我會投妳,可是我感覺妳選不上。』難道因為這樣,就不拚盡全力嗎?」
傍晚,我們來到苑裡海邊拍照。她沒穿背心,許多鎮民還是認出她,跟她打招呼聊天,有的人年紀可以當她父母,有的可以當她阿公阿嬤,年輕人外流嚴重,多半到外地尋出路。若父母還在,知道孩子返鄉,還當上鎮長,鐵定很開心。可有話想跟父母說?她的名字育育,一個字代表父母養育,一個字代表師長教育,「他們的善良像是種子,愛我,養育我,那個投資很有價值,那個效益是很大的。」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