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開場是4個青少年的試鏡。仿紀錄片的手法,暗示獲選原因有大部分是他們爭議崎嶇的生命經驗。其中一個女孩乾脆挑明問:你們好像故意挑選「最糟糕的孩子」? 然後我們進入到片中片,理解了部分內容,也看到鏡頭外的世界。對號入座確實會有盲點,例如嘴砲打得厲害的大男生反而是床戲放不開的那個,貶低同志和女性更像是先下手為強的障眼法。但導演為了達到目的,拿小演員的真實創傷激發出劇力萬鈞的衝突畫面,也碰觸了創作與倫理的界線。 電影到底是剝削還是拯救他們的人生?也許太言重,但當你把真實的情緒或經驗交給電影,與先行寫就的情節形成漩渦,再加上鏡頭外人際互動的衝擊,就不可能簡單。這當中的擠壓、交融,成為本片最迷人的時刻。 無論是被同儕抹黑成素行淫亂的少女,或者總是控制不住怒火的男孩,「爛」的背後都有令人心疼的原因。兩名素人演員渾然天成,瑪洛里曼內克把情竇初開掌握到位,心動心碎都迷人可信,頗有繼續星路的潛力。蒂莫馬奧獨特的氣質、凌厲的眼神,更活現了男孩難以用言語形容的情緒。最後那場戲中戲,兩人從漠然應對到相擁而泣,根本是帶著真實的傷痛入戲。而男孩末了那句「你看,我會哭了!」伴隨定格畫面中的笑容,著實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