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講股市,且以做空而非以通常熟悉的做多為主題,《笨錢效應》卻不是另一部《大賣空》。後者以嚴謹的抽絲剝繭去深究遠與近因,《笨錢效應》則較為輕鬆娛樂,一方面是事件從起到落來得又急又快,另方面則是牽涉到激昂的群眾氣氛。 早年有《充氣娃娃之戀》,後來有《老娘叫譚雅》的導演克雷格葛里斯佩,創作有充分的現實自覺,也總伴隨理想性或奇幻巧思,《笨錢效應》也是這樣將真實故事注入小人物意念牽動。「史詩級軋空」固然重要,但電影最關注是念舊和仇富等情懷。 對美國中年世代來說,「遊戲驛站」滿載兒時租借遊戲的往事,比起股價是否過分反映公司價值,初衷更是想花點錢挺回憶,紓困金讓大家手上多一筆錢也推波助瀾了一把。而大財團吃乾抹淨的嘴臉從來是令人激憤的對象。 但股市畢竟是非常務實的地方,用情懷去貫穿整件事太一廂情願。電影前半部沒問題,但當股價狂飆到持有者心癢難耐、大玩家密謀自救造成新一波震盪,這時還主張理念至上的「鑽石手」是普遍情緒,就太失真了,因為這反而快要是後來追高者要「一張不賣,奇蹟自來」的阿Q起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