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深夜11點40分,中度颱風丹娜絲從嘉義布袋登陸,是台灣氣象觀測史120年來,第一個從嘉義登陸的颱風,最後在週一清晨5點減弱為輕度颱風,6點左右從桃園、新竹交界出海,侵台六6時期間,創下登陸位置、風速、停電災情、罕見移動路徑4項紀錄。
時事焦點/120年來首度從嘉義登陸 詭颱丹娜絲吹出建物防風盲點

中颱丹娜絲週日深夜登陸嘉義布袋,創下台灣氣象觀測史120年來,首度從嘉義登陸的紀錄,並罕見地沿西部海岸北上、繞過中央山脈,結構完整的眼牆襲擊嘉南平原,甚至帶來17級強陣風,造成全台2人死亡、逾300人受傷、近50萬戶停電的災情,並刷新颱風史上4項紀錄。專家指出,從南鯤鯓代天府牌樓倒塌,到各地民宅毀損,顯示台灣建築物的防風規範及基礎設施韌性,都有重新檢討的迫切必要。

除了從嘉義登陸創下紀錄外,丹娜絲帶來的強風,更讓南台灣感受到它驚人的威力,並造成廣泛的破壞,其中台南七股測到16級瞬間陣風,雲林更測到17級強陣風。
強風吹倒牌樓 損失3億
台南市北門區的南鯤鯓代天府,是全台面積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王爺廟之一,這回因丹娜絲侵襲,成了受災戶,不僅戶外淹成一片,牌樓和柱子也應聲倒塌,由於支撐牌樓的12根圓柱均為珍貴的太平山檜木,廟方初估損失高達新台幣3億元。附近居民週日深夜發現牌樓全倒,屋頂傳出巨響,完全不敢出門,直言從未看過這麼強的颱風。

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提到,丹娜絲颱風襲台,台南氣象站測到13級強風,火速空降站史第三名,還表示「由於前二名都是30幾年前的往事,這是近代台南最狂颱風夜,如果你是不到37歲的台南人,這就是你這輩子看過最強的風了!」
遭丹娜絲侵襲的台南,有2人不幸死亡,其中60歲的陳姓病患因家中停電,導致呼吸器沒電、停止運轉,送醫前已失去生命跡象,另名69歲的陳姓男子駕駛農具車賣水果,途中遭吹倒的路樹砸中,送醫不治。而全台受傷人數,也以台南165人最多,佳里區一家賣場的戶外大型招牌在強風中劇烈搖晃,幾秒後腰斬倒地、冒出大量火花,讓目睹民眾驚呼連連。

新營區一處社區民宅不敵強風吹襲,鐵捲門被整片掀開,五金零件四處噴飛,居民直呼:「人生第一次碰到這麼強的颱風,真的嚇壞!」住在台南海邊的女星歐陽靖,週日也在IG分享,晚間6點半就非常有感,甚至說:「今晚好像會有點刺激!」並表示原本想到陽台拿東西,但一打開落地窗,馬上放棄,因為是「完全無法出門的狀態」,自嘲根本住在「搖滾區」。
民眾驚呼失控 室內也晃
台南地區受災嚴重,颱風登陸的嘉義縣市也不遑多讓。週日晚間開始,街頭大雨滂沱,風雲變色,一輛停在路上的3噸半小貨車被吹到往後退,與另輛大貨車相撞,整條路不斷響起車輛警報聲,民眾驚呼:「第一次在嘉義市區見到失控的颱風!」許多人因此無法安心入睡,就連待在室內,也覺得手機被強風吹到拿不住,房子彷彿都在搖晃。

嘉義縣農會總幹事黃貞瑜在臉書提及:「人生第一次被狂風驚醒!」嘉義市議員鄭光宏也發文表示:「強風爆炸強,將所有無法固定的物品都拿到室內,擔心風壓,趕緊將車庫門打開,緊閉門窗。」並以「驚心動魄颱風夜」來描述自己的心聲。嘉義市政府消防局統計,共有10位民眾被玻璃割傷或跌倒受傷,所幸送醫後均無大礙,至於確切的財產損失和災情則有待釐清。
重創電力系統 歷年之最

此外,丹娜絲帶來的強風也對南台灣的電力系統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壞,台電嘉義區處形容,這次災情是嘉義史上罕見的「電力災情」,停電戶數一度達24萬戶,受創程度為歷年之最。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此次颱風共造成全台約2300起災情,近50萬戶電力及供水受到影響,就連颱風過境後,仍有39萬戶待修。

另一方面,丹娜絲颱風的移動路徑也十分特殊,它並未像多數颱風一樣,從台灣東部海域接近或穿越中央山脈,而是沿台灣海峽,緊緊貼著西部海岸線向北移動,中央氣象署指出,這是自1958年有完整官方紀錄以來,第一次從嘉義登陸的颱風。
因路徑詭譎,許多氣象專家全程戒備,氣象資訊專頁「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在丹娜絲登陸前曾示警,此路徑若是穿越澎湖與嘉義間的「黑水溝」,因為沒有護國神山屏障,西部地區將直接承受颱風衝擊。
海峽內蓄風勢 狂虐嘉南

天氣風險分析師吳聖宇也在颱風出海後表示,由於颱風結構「沒撞山」,完整性沒有受到地形破壞,導致西半部地區的風雨感受更為強烈,這也解釋了颱風離台後,西南部仍持續受風雨摧殘的原因。吳聖宇分析,丹娜絲與去年的山陀兒颱風完全不同,造成的損害也不一樣。
吳聖宇指出,丹娜絲的生成環境與2010年的莫蘭蒂颱風較為相似,路徑比較接近2001年的奇比颱風,當年奇比颱風同樣進入台灣海峽之後北轉,造成台灣西半部14人死亡、16人失蹤的嚴重災情,並重創澎湖縣,農林漁牧損失近新台幣8億元,從專業角度看,丹娜絲的威脅模型更接近奇比而非山陀兒。

巧合的是,此次颱風也與2019年侵台的第一個颱風丹娜絲「撞名」,但二者的災害模式大不相同,6年前的丹娜絲強度不強,也未登陸,主要威脅是引進西南氣流,為南部地區帶來致災性豪雨,造成淹水災情與嚴重農損,屬於「水害」,而這次的丹娜絲則是因颱風中心直接衝擊陸地,帶來毀滅性的強風,本質上是一場「風害」。

丹娜絲颱風在台灣海峽的狹窄範圍內移動,使其最強風力得以集中,並且直接吹向西部平原,台灣西部平原是人口、農業、工業的密集區,在傳統的颱風路徑中,中央山脈能大幅減弱風力,因此西部地區的建築與防災設施,較少面對如此等級的持續強風,丹娜絲的貼近,使其破壞力最強的眼牆以長時間、近距離的方式,掃過西部這條經濟與人口走廊。
以丹娜絲為戒 檢視建築
丹娜絲颱風從嘉義登陸侵台,是1986年韋恩颱風之後,首度有中颱直接進入中部地區,造成中南部強風豪雨。消防署統計,全台共2人死亡,超過300人輕重傷,影響地區則以雲林、嘉義、台南等縣市最為嚴重。

丹娜絲在南海生成後,因行經海域的海水溫度偏高,有利於其發展,氣象專家吳德榮指出,南海攝氏30至31度的海溫,為它提供充足的發展能量,得以「最強姿態」進入台灣海峽。丹娜絲接近台灣時快速增強,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就觀察到丹娜絲有「清晰的颱風眼」,並指出這是出現「近岸增強現象」,提醒民眾注意。

氣象及建築專家也指出,丹娜絲颱風凸顯出一個重要課題,它以極具破壞力的方式,打破中央山脈是西部屏障的傳統思維,證明了非典型路徑的颱風同樣能對西部地區造成巨大衝擊、引起毀滅性災害,呼籲政府應以丹娜絲颱風為戒,重新檢視台灣西部沿海地區的建築防風規範及基礎設施韌性,以因應未來日益極端的氣候挑戰。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