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綠盼高層真誠反省 賴政府8月內閣改組

mm-logo會員專區時事
賴政府將在8月迎來首度內閣改組。左為總統賴清德,右為行政院長卓榮泰。
賴政府將在8月迎來首度內閣改組。左為總統賴清德,右為行政院長卓榮泰。
大罷免首波投票結束,許多因罷免而延宕的政治議題將陸續展開。本刊調查,總統賴清德8月上旬出訪友邦返國後,將展開首次內閣與府黨人事調整。外界將大罷免失利歸因於基本盤動員失敗,綠營內部則認為,這反映了罷免戰術執行及執政大戰略都出問題,府院黨在罷免戰術操作上進退失據,執政後的戰略方向亦有待調整,縱使總統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仍維持在4成,這次投票已顯露出平靜水面下的暗潮洶湧。一黨內人士坦言「黨內確實該有反省的態度出來」,面臨如此挫敗,竟連「敗選」2字都成了不能說的祕密,顯非負責任的態度。
大罷免首波投票全數不通過,跌破綠營眾人眼鏡,24席立委加上新竹市長,一席都沒罷掉,不僅罷團及支持者情緒難平,綠營對內砲聲隆隆,要求高層檢討、院黨改組的聲浪亦在黨內悶燒。
20250727inv005
大罷免首波投票結果讓支持者心碎。(鏡報鄒保祥)

林右昌下台 只是早或晚

本刊掌握,在大罷免投票當天,賴清德召集黨內要角在官邸看開票,殊不知從4點開始就一路落後,執政高層即知結果不如預期,當晚除令黨、黨團共同舉行記者會對外回應,官邸開票聚會也即刻轉為檢討會;結果底定後,賴清德隔日又召來府院黨決策高層會談,為接下來的施政重整步調。
20250727inv005 (2)_2025-07-27.jpg
民進黨祕書長林右昌(右)、立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左)在726晚上舉行記者會回應罷免結果。
決策人士坦言:「面臨這種完全出乎意料的結果,依照黨內的文化,執政團隊若不做改變或動作,恐怕無法回應民意。」
該人士直言,賴清德將在8月上旬展開南美洲的友邦訪問行程,返台後可望啟動內閣改組及府黨人事異動,其中黨祕書長林右昌因有意投入2026縣市長初選,原本最遲就會年底前辭去黨職,但大罷免失利,黨內要角不諱言,儘管開票夜林右昌未第一時間請辭,「但林一定會下台,只是早或晚。」
20250727inv005 (1)_2025-07-27.jpg
內閣改組第一階段,可能在8月進行人事調整。
大罷免遭遇挫敗,但因時值台美洽談關稅的最後階段,有綠營高層主張,先讓內閣團隊專心對外談判,短時間內不會有大幅改組的可能性,但不排除小幅更動,以回應民意;此外,因8月仍有第二回合罷免再戰,即便黨內外要求院、黨改組壓力大,有人也向層峰建議,應先協助罷團打完仗之後,再思考府院黨是否一起調整。

新閣揆人選 潘林最熱門

本刊進一步掌握,層峰早在罷免投票前就曾思考過內閣改組的時機,剛好配合立法院會期到8月底休會,屆時台美關稅談判塵埃落定、第二波罷免結束後,再行通盤調整,其中被點名的閣揆熱門人選包括府祕書長潘孟安及外交部長林佳龍。黨內要角說,潘孟安有立委、縣長歷練,又深獲賴清德信任,加上明年又要地方選舉,有很高機會獲賴青睞;至於林佳龍,同樣歷練完整,甚至他所屬的正國會過去與白營的柯文哲互動不差,若朝小野大局勢不變,他也是合適人選。
20250727inv005
立院藍綠席次經歷罷免仍未變,未來行政、立法互動成焦點。(鏡報鄒保祥)
不過,綠營高層這次嚴重誤判大罷免席次,也讓黨政高層面臨綠委質疑「是否與真實民意脫節?」本刊掌握,黨內有近賴決策核心在選前內部會議,大膽喊出11席的估值,結果卻是全軍覆沒,不僅讓賴政府人事盤算被打亂,府院決策人士更是在開票後集體噤聲,黨內要角也避談責任。
罷免是今年至今的政治主旋律,雖連帶影響執政黨許多政治議題的鋪排,但2026縣市長的黨內初選仍一直是背景旋律。例如替罷團助講成為有意角逐2026縣市長初選者的發揮舞台,甚至連颱風勘災都變成台南市長初選的角力場。
黨內不少人士都示警,罷免首波投票遭重創,接下來2026地方選舉處境維艱,派系為謀求各自的選舉利益,鬥爭將更檯面化,不僅可能侵蝕8月第二波罷免投票的正當性,也會動搖民進黨的執政根基。
分析罷免掛零原因,民進黨內歸咎於基本盤動員失敗。在罷免行動之初,黨內對要「精準罷免」或「大罷免」早有路線之爭。「大罷免遍地烽火分散了力量,恐無法達成翻轉國會席次的目標。」當時一名綠營大選操盤手就曾私下分析,從2021年四大公投案來看,4個不同意雖全數過關,但是靠「南票北補」才贏,其中台北、新北、桃園、台中等726「罷區」,當年公投結果都是同意大於不同意,這些都是民進黨基本盤的弱區,倘若大罷免遍地烽火,分散了力量,恐怕無法達成翻轉國會席次的目標。
另名黨內身經百戰的選戰老將直言,罷免案應回到每個選區,訴求立委適任與否、採取精準罷免,但最後卻打成全台藍綠大對決,「要罷免的立委都在藍大於綠的選區,等於在別人的戰場打仗,當然會輸!」

府院黨失格 責全推罷團

黨內人士說,即便民進黨在地方可能有3成、3成5支持度,但24個立委罷區中,只有傅崐萁、王鴻薇、徐巧芯、李彥秀、葉元之、羅廷瑋、鄭正鈐7席跨過25%門檻,其中多數都是仇恨值較高的人,顯示民進黨基本盤動員失敗,相較之下部分藍委的罷免不同意票甚至超過當初的當選票數,例如桃園的魯明哲、呂玉玲、邱若華,顯示藍營催出比基本盤更多的票。
20250727inv005
台灣首次大罷免,投票率5成5。(鏡報李鍾泉)
黨內也認為,基本盤動員失敗可歸因於罷免戰術操作失誤、府院黨進退失據。賴清德在全代會宣布「與公民同行」後,盼透過「十講」為行動添助力,卻適得其反,反而催化了討厭民進黨、討厭賴清德的情緒;政院自關稅議題後從宣講陣容抽身,足足3個月未再協助催票,最後又受困在野黨發動的普發現金議題,都增添罷免負面因素;黨中央則太過強調尊重罷團,反陷入被動,無法有效主導議題。
本刊採訪黨內多名跨派系要角指出,即便罷免失敗,但面向社會的對話及態度很重要,開票日當夜,府、院、黨的回應都不及格,一是將罷免失敗的責任全歸給罷團,「助攻的執政黨難道不用負責?」;二是不夠謙卑、絲毫未對最新民意作出反省及檢討;三是在野席次全保住,執政高層卻未對朝野未來如何互動、如何解決二院憲政僵局提出看法或解方,別說藍白、中間選民不會買單,就連許多驚愕「一席都罷不掉」的綠營支持者都無法接受,等著綠營高層給答案,「甚至林右昌還穿著西裝出來回應,一副高高在上,像是失敗該有的反省嗎?」
「不言明挺罷、不坦然認輸,曖昧態度就是民進黨這次受重挫的主因。」一名綠營公職直言,賴清德都親口宣示「與公民同行」,大罷免當然也是對執政黨的信任投票,輸了就要負政治責任,這是政治ABC,如果沒有展現態度,執政團隊怎有底氣再爭取人民支持?
20250727inv005 (5)_2025-07-27.jpg
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右)是執政高層唯一坦然言敗者。左為總統賴清德。(翻攝柯建銘臉書)

對抗走不通 宜釋出善意

至於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是率先提倡大罷免的議題旗手,雖不少人對他常不受控、自走砲的作為不以為然,但他竟是唯一在投票後公開直言輸的黨內要角。不少黨內人士感嘆,這次綠營高層對於罷免戰術錯誤,如今大失敗後,檢討工作也做不好,「敗選」2個字竟成黨內不能說的祕密。
多名黨內人士更直指,總統、政院有其憲政高度雖不該跳入第一線,但中央黨部應化身選舉機器,卻未能發揮功能,實在令人失望,甚至去年10月的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就已顯示黨部端著「尊重罷團」的態度搞曖昧,拿不出辦法又態度被動。
20250727inv005
藍營成功催出基本盤反罷,在24個選區都力壓挺罷。(鏡報劉耀勻)
一名這次在地方協力大罷免的綠營人士說,進入三階後,罷團要在短短4天內提出監察員名單,時間短、投開票所又多,所需監票員有上百名,且都要繳交身分證影本,作業相當繁瑣,罷團沒經驗,自居二線的中央黨部也完全沒協力,後來罷團透過各縣市地方公職協力、網路公開徵集才找齊人手,「中央黨部重兵押花蓮,美其名說要用花蓮帶動全國罷免選情,結果連找監票員這種基本工作都沒做到,到底在幹嘛?」
一名資深綠委指出,賴政府上任後一直忽略執政團隊的結構性問題,府、院、黨、黨團的橫向溝通困難,即使有行政立法協調會議、政院與黨的幕僚會議等溝通平台存在,但團隊裡缺乏被充分授權的議題協調者,跨部門會議討論的問題常不了了之。
另有立委說,朝野高強度對抗已持續1年半、疲憊不已,若對抗的路走不通,是否應直面少數政府的處境,思考如何釋出善意、分享政治利益,以提高施政效率。
20250727inv005
823第二波罷免投票如今命運多舛。(鏡報鄒保祥)

只顧同溫層 賴理應調整

一名歷練過府院黨的要角則憂心指出,蔡英文執政時,「中華民國台灣」的路線已經將綠營的盤往中間移動,某種程度吃掉了當年國民黨的論述;但賴清德上任後,屢次發言都像是只說給投票給他的同溫層聽,缺乏對憲政體制的論述,更無形中把中華民國派的詮釋權又還給國民黨甚至白營,這次罷免方及綠營主打「反共護台」,等於騰出空間給藍營下一階段的共主盧秀燕、蔣萬安去吸收,有助他們接收中間選民,對民進黨來說無疑是重傷。
該人士說,台灣的兩岸論述至今已相當確立,抗中保台的人只會愈來愈多,但用不著掛嘴邊天天強調,反之,賴清德是少數總統,經歷這次失敗,除了應調整他的用人、發言風格,「這些同意罷免的團體或公民,未必都支持賴清德、支持民進黨」,應加強對社會團體的溝通,否則當社會基礎一點一滴流失後,就會對執政團隊信任崩盤。
20250727inv005
聯電創辦人曹興誠(中)喊話罷團放下823罷免,外界解讀曹不滿綠營切割責任。(鏡報鄒保祥)
反共護台聯盟發起人曹興誠在開票後一句「八二三罷免,讓民進黨去努力吧」即是例子,早在三階啟動前,民進黨高層就與曹有過一番討論,包括互相配合、誰來掏錢都直接攤開來談,如今罷免失敗,綠營高層不約而同將投票結果歸於罷團,自然讓曹不舒服,民進黨現已面臨基本盤催不出來的困境,如果又與罷團代表的公民社會分道揚鑣,將會是執政的最大危機。
20250727inv005 (4)_2025-07-27.jpg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