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任高雄地院法官不到1年的張浩銘,因為申請調派至新北地院遭否決,心生不滿,竟一人分飾兩角,在法官論壇發文替自己的調職案洗白,狂批法院及人事單位,沒想到最後脫序演變成謊報風暴,不僅可能因此遭撤職、斷送生涯,還面臨刑法171條未指定犯人的誣告罪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9千元以下罰金。
新聞傳真/謊報公務帳號被盜 法官涉誣告重罪恐遭汰除

法官接連出包!繼高等法院法官邱忠義、陳勇松遭本刊踢爆未合法裁定即解除被告電子手鐶,導致重大經濟犯鍾文智在遭判刑定讞當天潛逃,近日高雄一位新任法官張浩銘竟知法犯法,化名打筆戰卻謊報自己公務電腦帳號密碼被盜。由於事涉司法重大資安危機,司法院立刻緊急調查,竟發現張一人分飾兩角替自己發洗白文,被揭穿後才謊稱是帳號被盜。由於張恐涉誣告重罪,不僅可能因此丟官,恐將面臨牢獄之災。

調動遭否決 發文討拍
本刊調查,張浩銘於5月27日用公務電腦帳號登入法官論壇,化名「不吐不快」,以「特殊調動法官會議的程序是什麼?」為題,發文對否決他調遷案的新北地院大酸特酸,除砲火四射指責新北地院程序比審判還要粗糙,還點名司法院人事處出面回應。
作者「不吐不快」在發文中提到「最近有某法官申請特殊調動,從甲法院調動到乙法院,甲法院已經決議通過,乙法院是收人的法院,竟然表決不同意,席間還有學長姐表示乙法院是艱困法院,某法官的情況不適合來」「變向(相)的法官會議的程序跟審查,比審判還要粗糙。某法官的情況真的很艱困,但很遺憾乙法院的會議程序好草率。這樣乙法院統調(每年8月例行調動)的時候也可以不用補人了,有人想來還拒絕,不是很艱困嗎?」

張浩銘雖是化名「不吐不快」發文取暖,但因內容有「特殊調動」「表決不同意」等關鍵字,法官群體間立即比對出此文是在講張浩銘的調動案,也猜出此文應是張所為,短短1週內即有二十多位法官學長姐發文回應,但不僅無人聲援他,還有法官以「大雷包」「看不下去」「過分放大自己」「離職金預備備」「人貴自知」等標題發文,反酸張浩銘「不敬業」「非即戰力」,一分發到高雄就想調回台北,暗酸他不適合到辦案壓力大的北部法院。
一人飾兩角 慘遭抓包
張浩銘眼看發文取暖不成,反遭學長姐回文嗆聲,在6月4日另化名「我才是甲法院的某法官」,發出1,700字長文與學長姐打筆戰,提及他月結案110件、4月結案69件,沒有積案、沒有遲延,沒有停滯、開庭不逾時,強調自己不僅每天工作8小時,除了加班的上限外,以一個剛分發的菜鳥法官,從審卷、庭前筆錄、開庭、查找資料、研究法律問題,到最後撰擬判決,需要額外花多少時間,才能1個月有這樣的結案數字?
在此篇文章中,張浩銘針對被指不敬業、非即戰力的說詞逐一點名回應,並強調非事實,呼籲不要道聽塗說、繪聲繪影及散布不實消息,文中提到很多法官支持他,還有法官冒著「會被打斷腿也要爬去開會投票」的風險,力挺他調到新北地院。張另外提及,不實消息已經影響到他的工作及家庭,又面臨親人離世,更應該出來為名譽澄清,「如果作為一個審判工作的法官,都無法捍衛自己的名譽,如何作為一個人民需要的法官?」
知情人士指出,雖有法官被張浩銘的千字文感動,但是也有法官覺得怪怪的,發揮辦案天性,從發文IP(網路位址)追查,發現2篇文章IP位址相同,一秒即看出是張一人分飾兩角,發文自我呼應與洗白,立即對他提出質疑。不料,張浩銘竟表示帳號被盜,指第一篇化名「不吐不快」的發文並非他所為。其實,張若僅是說說,也不至於衍生後續事端,沒想到他向司法院資訊處報案,稱帳號被盜,要求司法院幫他刪文。

司法院研擬 從重議處
依據法官論壇使用規定,發文者雖可匿名發文,但是只有具法官身分者才可以用公務電腦帳號登入,若是帳號被盜,恐造成機密資料外洩的重大資安危機,司法院資訊處立即啟動調查,張浩銘眼見事情鬧大闖出大禍,才坦承是他自己謊報。司法院與高雄地院正研擬從重議處此案,若張浩銘遭認定涉及誣告,將面臨1年以下刑責;若送法官評鑑委員會評鑑,最重可能被送懲戒法院審理後汰除。

法官出包案例不僅張浩銘一案,本刊3月獨家踢爆鍾文智逃亡驚爆重大違法,當時高院庭長邱忠義與受命法官陳勇松,未合法裁定就撤電子監控,讓重刑犯得以順利落跑,後來陳勇松竟還涉及偽造文書,製作A、B版電話紀錄,邱忠義及陳勇松遭移送法官評鑑委員會,法評會於本月1日認定2人違失嚴重,損及人民對司法信賴,情節重大,但邱忠義無懲戒必要,陳勇松則送職務法庭審理,建議罰薪10個月近200萬元。2人違失情節重大,卻獲法評會輕縱,民間司改會對此發聲明痛批「動搖人民對司法信任」。

但法界對自家人下重手,並非沒有前例,過去基隆地院院長陳雅玲,發現法官周靜妮辦案怠惰、出包,狀況不斷多年,周還曾欺負社工與案件當事人,2年內又曠職逾70天,即下重手將她送懲戒,周因此去職,無法再擔任法官;另外,陳還揪出出包796次的法官姚貴美進行處分。陳雅玲不包庇自己人,充分展現司法價值,負起司法首長應有的責任,高雄地院法官張浩銘謊報案的議處,是否能如同陳雅玲院長模式建立司法信用,答案很快就會揭曉。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