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滿週年,上週六舉辦「韌性台灣 民主永續」國際論壇,總統賴清德在致詞時強調,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已從桌上兵推到實地操演,並首度在漢光軍演期間同步舉辦各縣市「城鎮韌性演習」,軍方防衛行動與地方疏散、醫療、物資調度協同進行,強化軍民整合,未來漢光軍演與韌性演習的月分「國家團結月」,全民皆可參與,打造共同防衛的社會韌性。
封面故事/普發安全指引小橘書 社會韌性演習結合漢光

9月國家防災月,也是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後稱全韌委員會)成立1週年。本刊調查,全韌委員會未來1年的工作重點,將朝全面提升演練真實度,讓城鎮韌性演習與漢光演習適用相同情境想定更全面結合,政府也規劃普發最新版國防安全手冊,希望家家戶戶都有1本全民安全指引的小橘書。全韌委員期待,社會溝通是演練成敗關鍵,「一旦給他們足夠資訊,自然會使民眾願意做好準備」。
推社會溝通 全民自發準備

韌性一詞最早在新冠疫情尾聲,前總統蔡英文於2022年國慶談話以「堅韌之島.韌性國家」為題,正式將韌性一詞帶進國家治理主軸。
總統府全韌委員會委員、黑熊民防教育協會理事長劉文表示,「社會韌性就是在遇到危機時,維持基本的社會運作。」危機可能是天災或地緣政治衝突,面臨危機時,仍要維持民眾食衣住行供應不虞匱乏、上班上課正常進行,但仍有很多民眾不很了解政府到底在準備什麼,亦不清楚當前社會遭遇到的威脅。他期待接下來一年的工作,能夠著重在社會溝通,好好告訴民眾什麼是韌性,「這不一定要進入意識形態的討論」。
全韌委員會委員、壯闊台灣協會理事長吳怡農說,既然叫「全社會」,當然不只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應有更多民間單位、社區領袖參與其中,全韌委員會應跟民間有更多溝通,談清楚威脅的樣態、公部門會遇到的挑戰、關鍵基礎設施的狀況,一旦向民間社會報告清楚、讓他們有足夠資訊理解這些風險狀況會如何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多數的人就會願意展開行動、做好準備。
本刊整理,政府當前持續推升全社會韌性,工作三大方向包括資源、訓練與溝通。一言以蔽之,就是確認東西在哪裡、訓練緊急狀況時能用會用、讓大眾明白為什麼要做這些準備。
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與物資,政府的物資整備工作涵蓋甚廣,民生、醫療、防災物資都包括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醫療戰備物資部分,過去台灣的血袋長期依賴進口,如今在衛福部的推動下,首座由民間廠商建置的血袋工廠已取得認證正式上線,朝血袋自給自足更進一步。
納可恃民力 國軍專注本務

在人力資源方面,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包瓊郁在20日的韌性論壇上特別提醒台灣,應在規劃階段就將「公私協力夥伴關係」(PPP)納入規劃。劉文接受本刊訪問時也建議,近來社會上有越來越多新的民防團體,他們辦理各種訓練課程,但未必有跟政府銜接,這些人力資源應該透過現在各縣市已有的防災協作平台,納入可恃民力的範圍。

而訓練的改進則需要逐步進行,相較國外有斷網、斷電的演習,去年起我政府力推「有想定、無劇本」演習模式,接下來盼能將城鎮韌性演習與漢光演習更全面性的結合,用相同情境想定來進行演練,從前階段的情境下達、救濟站與配售站的從無到有來進行,讓演習更貼合實際情況,同時也希望防空避難演練更確實進行,除了路上人車淨空外,還要確實演練疏導民眾到避難設施。
至於溝通工作,政府今年推出最新改版全民國防手冊《台灣全民安全指引》,透過這本29頁的小橘書來建立正確防災備戰觀念,未來規劃以家戶為單位普發小橘書。劉文建議,手冊是一個開始,未來應有更多這類平易近人的文本,讓民眾了解全社會防衛韌性工作。

今年7月初強襲嘉南平原的丹娜絲颱風,正是社會韌性整備工作的一場抽考。丹娜絲颱風凸顯當今極端氣候挑戰的嚴峻,是120年來第一個從嘉義登陸的颱風,為嘉南平原的老人、老屋、老社區帶來巨大衝擊,將近2500根電線杆倒塌,電力與通訊中斷數日。
若從全社會韌性五大工作主軸:民力訓練、物資調度、能源安全、醫療避難到資通金融防護,來檢視丹娜絲風災的因應措施。在民力部分,本刊調查,此次丹娜絲風災,因災區民防人力未及調度因應,最後人力缺口由內政部調度近5000人次替代役前往嘉南平原救災。這些替代役都已接受過防災士的訓練課程。官員指出,未來會研議在替代役的課程導入「風災、水災、特殊災難」等狀況想定,模擬災民收容、物資整備、傷患處置及撤離演練等項之災難情境,要把替代役、民防團隊的能量拉起來。

而替代役投入救災,其實就是社會韌性工作很重要的一個重點,事實上,風災過後,被吹壞的屋頂到底應該誰來修?曾引發議論。吳怡農說,社會應逐漸習慣,每次災害發生時,不能只想到國軍或慈濟,平時政府單位就要建立與各民間團體的聯繫,否則若所有工作都要政府扛,這叫政府應變,而不是全社會韌性。
事實上,澳洲2023年的國防戰略檢討也提到,因氣候變化,導致軍隊救災任務增加,但該報告建議,軍隊只能當作最後手段,否則恐影響軍隊防禦國家的核心任務。劉文也說,內政部曾盤點全國可恃民力有40萬人,這包含替代役、義消、義警等民力任務隊,以及許多非政府組織和慈善團體,這些人力要能在災害或危機時充分發揮,需仰賴防災協作平台的充分運用與平時的聯合訓練,如此一來,國軍就能專注本務工作。






通訊為首要 備援需多樣化

吳怡農認為,不管是當初的921地震,或前陣子的丹娜絲颱風,對韌性打擊最大的是通訊受影響,畢竟有通訊才能動員應變,才知道哪邊現在沒東西吃、哪裡聯外交通中斷,因此在推動社會韌性工程時,必須使通訊備援選項多樣化。
吳怡農舉無線通訊工具Meshtastic為例,像這樣以軟體為核心的無線電裝置,技術門檻低又便宜,若每個社區都建立這樣去中心化的節點,就能解決災害時的核心問題,也就是通訊斷線;雖然這個裝置頻寬有限,但傳輸文字已足夠在緊急時期充分發揮連繫功能,例如讓里長協調志工何時在哪裡集合。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