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是2003年,他是東吳大學哲學系大一新生,前一年和兒子同時考上東吳哲學系,隔年他假釋出獄,成為兒子的學弟。兩人一起上的課不多,偶爾在課堂上碰上,各自與朋友坐在一塊。但回到家,老爸寫報告遇到問題,兒子自然成為最好的求助對象。系主任、學長姐也關心他,梁宜婷等當時認識的朋友至今仍保持聯絡,一通電話,就能協助他解決電腦問題。
【馬景珊番外篇】這世界還有善意
正式採訪前,我們提議希望馬景珊回東吳大學走走,他很快就答應了,開心地對我們說起小故事。他第一次假釋出獄後,他到學校拜訪系主任葉海煙。系辦的學姐端了杯茶給他,葉海煙笑著說:「欸,妳怎麼端茶給這位馬同學啊?」學姐反應很快:「他是同學沒錯,可是他也是學生家長啊!」一時間,3人都哈哈大笑,馬景珊原本緊張的情緒,當場就舒緩下來。
那一年的校園時光,是馬景珊最不需要擔心「更生人」標籤的所在,讓他相信,這世界或許還有善意。「他們不會讓我感覺到我是受刑人,我沒有感覺到負面排斥或冷言冷語。」我們帶著馬景珊回到校園,他記得大家總叫他「三叔」、有人喊他「馬哥」,也有人喊他「老爹」。他揹著背包慢慢散步,拿出相機到處拍照,還特意在「哲學系」招牌前拍照,心情很是舒朗的模樣。
學姐梁宜婷也帶著孩子來跟他見面,梁宜婷說,老爹剛入學時,總是坐在教室的角落,總是不太說話、很低調的模樣,「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有點像邊緣人」。但她是個雞婆個性,知道馬景珊是同學馬世灝的爸爸,主動關心他有什麼需求,好比選課該怎麼選、報告該怎麼寫,「我相信人性本善,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而犯錯當下,可能不是他能選擇的。」
馬景珊再次入獄後,梁宜婷曾去探望他,「他是個很壓抑的人,總是報喜不報憂。初見面時,他還是那個鎮定的模樣,看不出情緒波動。」但兩人書信往返時,馬景珊才在信中告訴她,非常開心也感動學姐還願意來看自己,讓他覺得很安慰。談起梁宜婷,馬景珊充滿感謝,「這10年來,包子(梁宜婷的膩稱)一路幫助我,不斷鼓勵我,從來沒有斷過。」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