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助寡母堅持不曝光 她怕被笑「自己都顧不好」會員專區人物外孫女陳儀瑾(左)為了響應阿嬤陳楊麗蓉(右)的善舉,特地凌晨2點起床,製作新鮮麵包送給其他單親媽媽。文 陳又津攝影林俊耀林煒凱主播智偉發布時間 2018.09.24 06:5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27 臺北時間捐款陳楊麗蓉颱風鏡相人間天災國民黨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天災成助力 薄利多銷捐款不掛名 扶持寡母訪問這天,陳楊麗蓉領我們走到三樓佛堂,亡夫遺照與「母教之光」的匾額掛在高處,她合掌對牌位默禱。我們問她說了什麼,她說:「緄和你真好命,今天(家扶)周主任和記者都來看你喔。」這天她穿著旗袍式上衣和窄裙,看來是個富貴好命人,皮膚早就白回來了,但攙扶我們的手指仍有厚繭。天災成助力 薄利多銷陳楊麗蓉記得丈夫去世後,她還沒買下工廠,忘了是哪個颱風來襲,當時傳統的房屋用竹片糊泥,風雨吹破她們房間的牆壁,母女無處可躲,「我張開棉被,3個人躲在下面,就這樣過了一個晚上。」陳楊麗蓉說那時眼淚都流乾了,挨過這一夜,天亮了,風雨小了,她自己備好材料,「一個人砌好整面牆壁。」這天,她步履緩慢,帶我們走到當年棲居的三合院,砌好的牆壁在另外一頭,房間上鎖了,鎖頭也生鏽了,看不見那堵牆。當時20多歲的她不會知道,後來的天災竟成為她事業的助力。1964年,她接手工廠4個月時,台南發生白河大地震。「我們一塊瓦2塊錢,有人開車把貨載到那邊,別人喊到十幾、二十塊。」或許是經歷過家破人亡,她決定不漲價,薄利果然多銷,光是這半年訂單便夠一家人好好過生活。1977年,高雄遭賽洛瑪颱風重創,那時她剛買了目前所住這間屋子,剛好又進了大筆訂單。我們第2次採訪時,那陣子熱帶低氣壓籠罩台灣,新營、柳營農田淹了一層樓高,但新營市區卻出大太陽,她笑說別人叫她「天公仔子」,天生天養。接受扶助的母親會寫信致謝,陳楊麗蓉也會與這些媽媽通信,每封信她都妥善收著紀念。還清股份債務,有天墊付生意款項的抽屜,錢滿出來了,陳楊麗蓉才發現自己真的會賺錢。那時她連帳本都沒有,隨手拿了信封背面,逐筆記錄存下來的錢。如今信封泛黃,只能隱約看出在銀行、支票、親戚放了多少錢。1966年底,陳楊麗蓉竟有30多萬元結餘。捐款不掛名 扶持寡母這回她不問神,只對自己說,將來若賺了100萬元,銀行利息有10萬元,她要給其他寡母1萬元蓋房子。她算給我們聽,「民國50年代(1960年代),男工日薪20元,女工十幾塊。1萬元就可以蓋1間房子。」1971年,她終於存到100萬元,卻不知道去哪找需要幫助的人。父親帶她到國民黨婦工處,隔年開始捐款,唯一的條件是身分不曝光。問她為善為何不欲人知?「講了,怕別人會笑我,自己都顧不好,還去管別人。」捐款典禮上,她總是跟其他受贈者坐在一起,大家都不知道她就是捐助者,「可是想到我們(寡婦)這種命運,就跟著她們哭。」【陳楊麗蓉的故事一】【陳楊麗蓉的故事二】【陳楊麗蓉的故事四】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