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背後藏著愛二】父遺言成緊箍咒 她為一支鋼筆後悔了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陳慧翎天真浪漫,但個性也追求完美,罹癌後才重新檢視人生,學著放手。
陳慧翎天真浪漫,但個性也追求完美,罹癌後才重新檢視人生,學著放手。
陳慧翎當過電視台記者、節目製作,走遍台灣尋訪小人物故事,後改拍電視劇,如今最為人知的身分是導演。人物採訪經驗成為拍戲養分,2008年,33歲的她是金鐘獎的新鮮面孔,卻也是奪三金的贏家,以《黃金線》獲戲劇節目導演獎,《與男友的前女友密談》獲剪輯獎與迷你劇集編劇獎,2010年再以《那年,雨不停國》獲戲劇節目導演獎。3年獲4獎,叫好的同時,為商業台拍攝的《下一站,幸福》和《拜金女王》也獲高收視。

採訪經驗 成拍戲養分

陳慧翎的人生可能比她拍過的片更戲劇化。她成長於台北三重,父母國小畢業,父親經營鐵工廠,只有2名員工,兒時她常到工廠幫忙鐵窗上漆。她是家中長女,下有弟弟妹妹,母親的眼神總落在輕度智能障礙的弟弟身上,「我媽都在忙我弟,以前我覺得她不愛我。可是我現在覺得,我媽是沒有力氣。」
「我原本很想念私校,因為制服漂亮…但我媽說,我們家沒有錢,只有一個人能念私校,要讓我弟去念。我天翻地覆地跟她吵,覺得她不愛我,為什麼同樣妳生的小孩,會有差別待遇?」童年的她不懂母親,只知道大人各有煩惱,無暇顧及自己。小學3年級開始,她便學會不再述說心事,反正也沒人聽。
北一女時期是陳慧翎(左)很快樂的日子,不同於《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情,父母幾乎沒有給她升學壓力。(陳慧翎提供)
同樣的故事換成陳慧翎母親來說,就成了另一個版本。「慧翎真的很乖,家裡都靠她照顧。小時候她說要讓弟弟讀私校,她不讀沒關係。」媽媽述說時,陳慧翎在旁邊啃著媽媽切好的芭樂,一臉笑,沒有說話。陳慧翎後來考上北一女,父母不在意課業,日子挺快活的,在學校看雜書交朋友,姐妹淘假日還會到她家練唱流行歌。
唯一痛苦的是父母親不睦,父親屢屢外遇,每每深夜回家,夫妻倆就大吵。有一回,陳慧翎衝出去擋在母親面前,「我不是要保護我媽,我只希望他們不要吵了,真的很煩。」向來疼愛她的父親盛怒下甩了她兩巴掌,那天起,父女倆開始冷戰,二年沒有談話。但童年快樂的回憶都跟父親有關,「我爸爸是那種會帶我們放煙火,如果有星星有雲海,就會衝去看的人。」她記得父親常帶她去看電影,下課後溜去吃牛排。
陳慧翎曾在電視台當記者,跑過921地震災後新聞。(陳慧翎提供)

病父臥床 遺言書白板

陳慧翎(前左)童年時最快樂的回憶多與爸爸(後)有關,前右為弟弟。(陳慧翎提供)
人生第一次風暴是大學3年級,父親罹患扁桃腺癌,臥床一年後過世。病榻前,父女倆終於和解。那年陳慧翎20歲,父親也才47歲,臉頰的肉都被癌細胞吃掉,清晰可見骨,2人只能透過白板筆談。陳慧翎當時在報社擔任實習記者,名字第一次見刊時,她帶報紙給父親看,父親很開心,寫白板問她:「爸送妳一支派克鋼筆吧?」
彼時,她以輕鬆姿態回嘴:「爸,現在大家都用電腦打,沒有人用鋼筆寫啦…」但往事歷歷在目,她的眼神陰暗下來,「我後來很後悔,我應該要得到那支鋼筆的。」遺言,父親也是寫在白板上的。陳慧翎記得父親看著她,一字字寫下:「爸爸對不起妳,妳要好好照顧媽媽弟弟和妹妹。」陳慧翎哭著點頭,也只能點頭,讓這句話成為緊箍咒,攫住自己的人生。
直到年過40,經歷大半人生後,陳慧翎開始理解父親。「爸爸從小是公子哥,他是獨子,雖然家裡不富裕,但是很受媽媽與姊姊照顧。」一個從小不用擔責任的孩子,需要擔家庭這個責任時,第一個想法或許就是逃避。「我設想自己是那時候的爸爸,經濟狀況都在他一個人身上,很想逃吧。所以做了很多讓我覺得不可原諒的事。」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