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4年公布的「赫爾辛基診斷與歸因準則」,石綿引起的疾病包括石綿肺症、胸膜病變、惡性間皮瘤、肺癌。喉癌與女性卵巢癌也被認為與石綿暴露有關,但因為石綿相關疾病的潛伏期至少10至15年,因果關係難以被確認。唯有惡性間皮細胞瘤在流行病學研究上被認為與石綿有98%以上的關聯性。然而,病人通常在接觸石綿後3、40年後發病,隨著歲月流逝,很少人能想起自己的暴露史。
【誰殺了鮑啟宇番外篇】石綿受害者不只海軍 拆船業、營造業、汽車維修業都是高風險群
對於罹患石綿疾病的患者來說,回顧自己到底是為何及何時罹病,一向是不容易的工作。很少人能一開始就明確想起:自己到底是如何與石綿相遇?
雖然這類癌症十分罕見、患者幾乎都是石綿暴露的職災受害者,且依過去的石綿消耗量與流行病學潛伏期推估,台灣石綿疾病患者將在2020至2030間達到高峰,應漸有不少石綿疾病的案例。但是,檢視歷年來勞保職業病給付資料卻可以發現,石棉肺症及其併發症案例數每年大概都不超過5位,職業性癌症數平均不到10例。
長期協助石綿受害者,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指出,除了台灣目前職業傷病給付的弊病,導致勞保補償人數很少外,光是當事人要想起石綿暴露史,就相當困難,「一般來說如果沒有人告知他,你發病是跟你過去工作相關,他們可能就不會做連結。他們以為可能是空汙才會導致罹病。如果醫療人員有告知他們(身體裡有石綿),他們才會思考說他們有沒有石綿的接觸史⋯⋯不過有很多工人工作時,其實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接觸的東西叫石綿,那些粉塵是什麼?所以你問他有沒有石綿接觸史,他也不見得知道。」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