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父子不同住,高中約見面吃飯,往往約在師大附中。李戡北京大學畢業後,每個暑假中午都會來書房陪父親。「一起整理他的書,我幫他整理資料,他會在那張桌子讀書,我在另一張桌子。」中午一起吃飯,李敖喜歡陪他去市場買珍珠奶茶,心情好就去逛台北車站的衡陽路,看看文星書店的舊址。「但最重要的回憶都在這裡,我維持原狀,就好像他還在一樣,只是他不在家,這種感覺非常好,有陪伴跟督促的力量,我可以更有精神。」
李戡的戡,來自動員戡亂條例的戡,母親取名,單名是李敖家族傳統。「我後來想,這個字對我爸爸有特殊意義,因為胡適用過這個字,縮地戡天,這個字最早在尚書出現過。」他喜歡這個名字,雖然讀書過程很多人不會唸,也常常被寫錯名字。
對父親的理解,從小學二年級開始。「他參加總統選舉,2000年,我的生活沒什麼打擾,我媽接我上下學,後來有維安車隊,但平常日子都是分開的,只有週末我才跟著跑行程,很厲害呀,看到群眾活動,我就知道他很不一樣。」
因為父親,他很早就開始了解政治。「第一個階段是國中,他當立法委員,很多上媒體的機會,我才知道他具體在想什麼。從政方面的抱負、反對軍購、支持中國統一。立法院的一些事件,我爸爸會跟我討論,因為讀高中了,長大了,我爸爸突然感覺身邊多了一個可以跟他溝通的親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