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廢棄之城》 垃圾的滋味會員專區娛樂台灣迄今技術最精緻細膩的國產動畫長片,主角不搞迪士尼的溫馨勵志,說的卻是「自我放棄」的痛苦殘酷。(牽猴子提供)文 聞天祥發布時間 2021.10.29 05:5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40 臺北時間影評行動代號孫中山廢棄之城聞天祥易智言動畫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廢棄之城》是到目前為止技術執行最精緻細膩的台灣動畫長片。相較於某些因陋就簡的尷尬作品,本片所有擬人化的角色幾乎都達到栩栩如生的程度。無論是在勁風中頑抗掙扎的塑膠袋或者扭身蹦跳的噴漆罐,這些被視為無用的廢棄物反而是全片最具生命力的代表。《廢棄之城》City of Lost Things然而它的視覺高度所帶來的聯想,很容易導向主題溫馨、闔家觀賞的主流動畫,卻也可能為部分觀眾帶來挫折。然而這種不適感,或許才是它更特別的地方。《廢棄之城》的主角是個在家庭、學校、街頭都找不到歸屬的青少年。把自己視做垃圾的他,陰錯陽差來到廢棄之城。大多數人期待的理應是他如何受到激勵,帶領垃圾們突破重圍尋找到新天地,以達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迪士尼式教誨。結果這個寧可安逸的主角,卻選擇背叛朋友,甚至陷對方於險境而不顧。你大概很難在動畫世界找到這麼不討喜的主角了,比垃圾還不如。但《廢棄之城》的小樹卻讓我聯想到易智言前作《行動代號孫中山》(2014)那些原該同病相憐、結果卻互不相讓的青少年。那種從「被放棄」到「自我放棄」的痛苦殘酷,以及我為什麼要同理你的倨傲彆扭,成了比脫胎換骨的甜美結局更重要的東西。也難怪令人敬畏的神像,在這裡帶來的也不是保庇,而是威權獨裁,以及裝腔作勢。同樣能飛上天際,但請不要期待這會是《天外奇蹟》(Up,2009)。無論成長與環保,易智言選擇的不是面向晴空萬里,而是碰觸陽光下的那片陰影。給格格不入的人,一點理直氣壯;讓遍體鱗傷後,也可以安身立命。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限時優惠每月$79元 全站看到飽加入premium會員$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解鎖單篇報導已經是會員?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