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烏克蘭難民潮湧入 波蘭台灣人火線救援直擊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人道危機。圖為波蘭邊境Korczowa關口,難民即將被送往其他地區。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人道危機。圖為波蘭邊境Korczowa關口,難民即將被送往其他地區。
俄羅斯侵犯烏克蘭至今,已有超過300萬名烏克蘭人被迫逃離家園,形成歐洲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潮,其中200萬人湧入鄰國波蘭。此刻,波蘭人掏腰包、開家門、收難民,收容者與被收容者裡,皆有台人身影。本刊赴波蘭現場,訪談在地的台灣社群,其中有到烏克蘭為了結婚,最後卻目睹槍擊、穿越轟炸抵達波蘭的台烏家庭;也有全家動員,捐錢找錢、募運物資、迎接難民、甚至替難民找工作的台波家庭。
台灣並非烏克蘭,在烏俄戰事未歇、兩岸敏感神經再度被挑動之際,他們展開行動與思索。
3月第2週,我們抵達華沙中央車站與鄰近的華沙西站,大批烏克蘭難民已被分流至波蘭與歐洲各地。車站裡,成人忙著安置孩子與寵物,幾名幼兒追起竹蜻蜓。冷冽空氣裡有甜鹹蒸氣,難民領取粥液熟食,亦有不少難民在此排隊、辦理免費手機門號。車站詢問處旁,十數件毛毯整齊堆好,不時有難民取走或摺好放回。從街邊LED招牌、民車旗幟,到幼兒抓拎的布娃外衣,滿城盡帶藍與黃,是眾人無需言說的默契。
烏克蘭難民湧入波蘭,華沙已達收容上限。圖為烏克蘭難民夜宿華沙中央車站。

打親子訴訟 竟遇上戰爭

「我買了食物、日用品、給孩子的玩具,剛來的時候,我一直在哭。」法裔波蘭人Christine暫停在法國的工作,回波蘭擔任志工超過1週,此刻她身邊志工們正有序地張羅物資,難民在簍中尋找合適的冬衣。她舉起6歲難民女孩米拉送她的圖畫,上頭有烏克蘭語的謝謝,波烏兩國的國旗化作貓臉,中間夾著一顆密實愛心。
法裔波蘭人Christine回波蘭擔任志工,她手中舉著6歲難民女孩送她的圖畫。
「等一下,妳是台灣記者?」聊到一半,Christine忽然問:「能不能請妳的政府不要再對抗我們?」我尷尬錯愕:「妳知道台灣並非中國的一部分嗎?」
「哦…我知道,我知道,當然。」Christine表情複雜。我們的波蘭語翻譯忍不住補充:「中國想要攻擊台灣,就跟俄羅斯想攻擊烏克蘭,是類似情況。」Christine只是點點頭。
俄羅斯進犯烏克蘭,戰事綿延1個月。據聯合國統計,烏克蘭難民已突破300萬,其中超過200萬人湧入鄰國波蘭。只是地方政府近日頻頻表示,收容力已達上限,急需在歐洲與全球重新安置難民。大量波蘭人掏腰包、開家門、收難民,收容者與被收容者裡,都有台人身影。
Daniel(右2)與烏克蘭籍的妻子(左2)帶著幼子逃出烏克蘭,目前暫時安頓在波蘭。右1為外貿協會基輔台灣貿易中心主任徐裕軒。(Daniel提供)
住在波蘭第四大城樂斯拉夫的台商劉易軒,收容兩個家庭,其中Daniel一家是近日經歷緊急撤僑的台烏家庭。台灣人Daniel說,多年前在北京工作,認識烏克蘭籍妻子,2020年初,Covid-19爆發,他先讓尚未登記結婚的妻子回烏克蘭,誰知2人竟因北京防疫規範嚴格,長期分隔二地,1年多還無法見面。在被迫分居期間,他的妻子誕下兒子,「兒子出生10個月,我都還沒見上他…我到烏克蘭,就是為了跟太太登記結婚。」
Daniel的妻子與前夫分居多年,由於在孩子出生前才辦妥與前夫的離婚手續,導致烏克蘭法院認定新生兒為Daniel妻子與前夫所生。Daniel待在烏克蘭1年有餘,除了辦理結婚,也在烏克蘭地方法院打親子訴訟。這段期間,他沒收入,只能一直花存款。「原本3月17日是最後一次審理,會有判決書,我們就可以去民政機關更改出生證明欄位、正式辦理我兒子的國籍申請,然後我們就可以回台灣,烏克蘭之旅就結束了。想不到,發生戰爭。」
俄羅斯揮軍烏克蘭前夕,Daniel見微信流傳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發布「關於請中國公民注意安全的提醒」等文章,馬上警醒過來,上超市狂買用水與糧食,「我買了80公升汽油、100公升瓶裝礦泉水、10公斤的米、十多公斤通心粉,很多烏克蘭人看到我買這麼多東西,都覺得很疑惑。我解釋:『我買這些,是為了可能發生的事。』」整間超市沒人信他,Daniel完成採購後不到12小時,俄烏開戰。

撤僑見俄軍 被當場擊斃

Daniel待在烏克蘭1年多,儘管戰雲密布,據他觀察,周遭烏克蘭友人、妻子親戚,沒人料及戰事。「開打前,我本來已經說服老婆的姊姊,跟我們一起撤離到鄉下,如果沒打仗,再回她居住的城市奧德薩(烏克蘭南邊城市)也無妨。她本來已經把行李搬上我的車…」結果,Daniel的大姨子被辦公室同事取笑,同事笑她怎麼那麼傻?俄羅斯和烏克蘭是親兄弟,哪有可能打仗?最後,大姨子也笑Daniel想太多,把行李從車上搬回家。不到幾日,烏俄開戰,俄軍轟炸位於黑海口的奧德薩,她嚇壞了,被困住整整2天,才逃上朋友的車。
在波蘭邊境Dolhobyczow關口,難民剛從烏克蘭抵達波蘭。
戰事開打,Daniel與妻子、兒子在妻子老家,中部偏東城市佩特羅沃待了幾天,最後帶著妻兒趕上基輔台灣貿易中心主任徐裕軒安排的撤僑專車。彼時Google Maps拒當俄軍幫凶,關閉部分即時路況與導航功能,Daniel沿途哨點所見,所有路牌都被烏軍摘除,「因為烏軍不想讓俄軍知道前進的路線。」
撤僑專車穿越空襲,他們數度聽見迫擊炮聲,肉眼看見迫擊炮的煙,「從聲音判斷,距離我們2、300公尺,整個車窗都在震。車上的大家都很安靜,沒有人說話。」他一度見到偽裝成烏軍的俄軍,意圖駕車衝過檢查哨,結果遭烏克蘭邊境士兵當場擊斃,他形容槍響如鞭炮,玻璃起霧結霜,他仍清楚見到遭擊斃駕駛車窗上的彈孔。

波蘭援烏 像香港與台灣

不到1個月前,Daniel帶著妻兒逃到波蘭,舉目無親,在臉書群組尋求協助。劉易軒主動表示願意安排借宿,安頓好一家後,又立刻替Daniel找工作,「要趕快幫他們辦一些本地證件,大量烏克蘭人湧入,找工作一定動作要快,後面人會愈來愈多,行政系統會塞住。」如今Daniel已找到工作,他過去任管理職,月入近新台幣20萬元,如今在波蘭餐廳做內場,每天工時將近13小時,月薪約3萬元,就為等待一張兒子的出生證明。
台灣人蘇菲在波蘭生活多年,戰爭後募款、募物資,投入救援。
台灣人蘇菲定居波蘭15年,職業是中文教師。開戰後,她問學生們,怕不怕戰爭?幾個女孩說怕,男孩大多說還好。蘇菲活躍於臉書社群,「我組了一個社團,我們教自己的孩子中文,我跟很多海外媽媽聊到,如果有戰爭,能逃到哪裡去?逃回台灣也不安全,中共可能會打來。」「我們沒有辦法做任何事。只有他們(烏克蘭人)能救自己的國家,其他國家只能提供物資。」她自稱台灣大媽,除了物資,也主動替難民想到語言溝通需求,在網路上徵志工,開辦難民英文班。
「這個戰爭就在隔壁,我覺得這很像香港跟台灣—今天香港發生事情,台灣也會協助。」烏俄開戰後,蘇菲在臉書募款,台灣社群踴躍捐獻,第一批就有三十多人響應;此外,來自英國、瑞士、澳洲、美國教師也有人捐款。3月10日,她購妥第一批物資,有茶包、油、穀物、義大利麵、新鮮吐司、果醬、熱可可、罐頭,近日她還替年長的難民募得一台全新輪椅。她找錢出錢,奔波購物,再將物資送達避難所、物資中心。
波蘭四處可見反戰標語。圖為華沙市中心一處街區,民眾張貼反普丁、反侵略字樣。
1名蘇菲的學生家長提供自家接待烏克蘭難民,家長轉述烏克蘭難民母女說法,家鄉男人們都沒有防彈背心,希望買一件給家人。蘇菲把需求轉述給台灣友人,她的小學同學立刻表示願意贊助。目前,她已協助購買夜視鏡、防彈背心,也研究了一條送物資進烏克蘭的相對安全途徑。
聯合國預估總難民人數將超過400萬人(烏克蘭總人口約3,700萬人);3週內難民人數超越2012年敘利亞內戰難民人數。其餘歐洲國家部分,約8萬人(統計至3/20) 難民經波蘭轉往德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地

歐洲人疑問 台海也開打

台灣人Mona在波蘭生活邁入第10年,她與台籍先生Rudy近日決定,提供短期備用房源給難民。戰爭這麼近,台灣人身分讓他倆在朋友圈受到多重關切。Mona近期被歐洲朋友問:「中國要打台灣了嗎?」Rudy也說,烏俄開戰第一天,拉脫維亞籍的主管就問:「台海是不是也要開打?」儘管他對主管否認,仍憂心家鄉情勢,「我支持兵役延長。我覺得兵役延長或女性納入訓練考量,都可以考慮。(戰爭)要打時,誰管你打男的還是打女的?」
台灣人Wei(中)打開家門,迎接烏克蘭難民姊妹Margarita(右)、Anna(左)入住家中。
「普丁轉俄羅斯輪盤,這次轉到把子彈對著自己。」烏俄戰事膠著,帶動台灣討論國防議題,曾赴華沙大學念國際關係攻讀博士班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觀察:「西方很多人確實談論:中國會不會打台灣?中國的意圖不用懷疑,他們準備這件事準備了73年,但目前,以中國的能力,恐怕還沒有辦法打台灣。」但他同時也說,台灣應對國際社會盟友傳遞「我們有自衛能力、絕不會是依賴者」的訊號,建立盟國的信心。此外,台灣國防預算、兵役制度,仍有調整空間。
「我沒有預期會有戰爭,我先生說,俄羅斯軍隊集結,後來軍隊撤離,我們就覺得應該沒有(戰爭)了。」台灣女生Wei定居波蘭10年,坦言沒人料到戰事這麼近,有波蘭的台灣人曾對她說,現在回台灣,等於從世上第一危險的地方,回到世上第二危險的地方,「對我來說,現在是一個很好的反思狀態。為什麼?因為戰爭就是離你這麼近。我們國家又有同樣狀態,應該要作為借鏡、要做準備。不要覺得不會發生。」
烏克蘭難民湧入波蘭。圖為3月中旬,難民夜宿華沙中央車站。

台波夫妻檔 供屋留難民

2月24日,烏俄開戰,Wei和波蘭籍的先生Piotr幾乎同時告知對方:決定提供房間給烏克蘭難民。
自武漢肺炎爆發後,Wei與Piotr啟動居家上班至今。2人迅速盤整家中可用空間,扣掉臥室、工作室,還剩下1間房,他們上華沙市政府的系統,登記空房可供難民住宿。與此同時,台灣友人急訊:「可否緊急收留2個女生?人在路上。」Wei回憶:「我跟先生說,快點,我們當下就說可以。」
3月初,Wei在華沙車站前,舉著自己繪製的名牌,迎接素不相識的房客。「在月台上等的時候,四周都是難民,他們臉很累、很茫然,可能在想:這是哪裡?每個人路過,都看一下我的牌子。」當Wei終於接到人,立刻擁抱Margarita、Anna,「我告訴她們:『妳們已經安全了,不要緊張,跟我一起走。』她們問:『可不可以跟妳自拍?』我說:『回家後再拍。』她們說:『我要現在自拍傳給爸媽。我們安全了。』」
難民熙攘,她們在月台上自拍,Margarita迅速打字,按下傳送。「她打字的手還在抖…」Wei原以為,難民會有許多行李,卻見二姊妹僅有各自一只後背包,另加一只薄薄購物袋。「我說:這就是妳們所有行李?她們說對,走得很匆忙。」
「剛來的時候,她們很安靜。問她們需要什麼?都說不用、沒關係。」Wei說,2個女生走得愴惶,第一次開口要的東西,竟是一雙襪子。言談至此,Wei哽咽了,「這時我才問,貼身衣物呢?她們才說:『只有身上這一套。』我說:『沒關係,我們去買。』」Wei又問,想吃點什麼烏克蘭菜?想念什麼家鄉食物?「沒有。」
眼看Margarita、Anna總是關在房間裡,盯著烏克蘭的新聞,Wei擔憂難民愈發消沉,設法與她們互動,半推半拉,讓她們至少每天出門一次,慢慢地,姊妹倆對她自我介紹—在烏克蘭,她們都是優秀的舞者,姊姊Margarita,今年21歲,大學專攻數理,想當工程師;妹妹Anna,16歲,想繼續跳舞,「她們跳現代舞,給我看跳舞的影片、照片…現在,她們都會笑了。」

父想被徵召 就等那張紙

與我們談及戰備教育,姊妹倆的話匣子終於打開。Margarita回憶,中學上了1年急救護理課,Anna插嘴反駁:「我記得要上3年。」2人辯了起來,結論是:過去,男孩在校都需學會用槍,女孩需上急救護理課,女生也可選擇槍枝使用課程。Anna補充,女生也有軍訓課,她曾去練習射擊,忘記槍枝型號了,只記得使用比普通手槍體積更大的槍。
Margarita說,父母目前留在老家,弟弟不到10歲,沒有逃出來,「基本上,在烏克蘭,現在沒有安全的地方。他們(俄軍)毀掉了所有東西。」俄國人濫傷無辜,是父母決定讓姊妹離開烏克蘭的主因,離開前夕,一起轟炸發生在距老家1公里之內的地方。她們的父親55歲,曾服務於軍隊,「爸爸準備好了,就在等那張紙。雖然他健康狀況並不好,沒有優先被徵召,但他很想快上前線、想要趕快被徵召。」
我們來訪這天,Margarita與Anna剛合力完成黑板牆上的塗鴉。
我們來到Wei與Piotr的家,Margarita、Anna吱喳咬著耳朵,怯怯伸手往餐桌上拿了二口零食。餐桌旁是一面黑板牆,牆上是她倆這天剛完成的塗鴉:烏克蘭國旗與波蘭國旗並列,國旗下是姊妹倆與Wei夫妻倆,身後一棵棵樹,她們介紹,那是基輔的森林。
畫中的2人回到原本的夢想道路上:Anna倒立劈腿翻筋斗,Margarita抱著電腦、如願成為工程師。戰事不見盡頭,波蘭政府目前提供難民安置、交通、住宿、語言、教育等免費服務,我問她倆,是否會使用這些服務?對未來有什麼打算?「沒有打算,」Margarita答得簡短果決:「我們在等烏克蘭勝利,然後回家。」

遇到盤查就說是Taiwan Embassy

駐波蘭代表談烏克蘭撤僑:國旗真的有效

俄羅斯2月24日入侵烏克蘭,台灣安全撤僑,四波行動共計成功撤離55位國人,回顧驚險撤僑過程,駐波蘭代表陳龍錦說,戰爭剛開始,他和同仁接獲協助撤僑指示後,立即設法拜訪波蘭邊防單位主管,對方建議撤僑專車可標記外交特徵,「很幸運,車上剛好有國人有帶國旗,貼在車上,那面國旗真的發生效用,(在烏克蘭境內)有一段路,逆向超車也OK。」
撤僑驚險,圖為台灣撤僑專車上,貼有國旗。(翻攝自網路)

談撤僑過程 如四棒接力

陳龍錦以「四棒接力」形容撤僑過程:第一棒是外交部與國安單位;第二棒是駐俄羅斯代表處,兼轄烏克蘭,負責統籌規劃;第三棒最辛苦驚險,由基輔台貿中心主任徐裕軒與其同仁現地執行撤僑,「留在那邊風險高,要說服國人撤離,還要跟別人搶車子、搶巴士…」第四棒是外交部駐波蘭代表處,「情況不明,資訊不足,當時從烏克蘭出來有8個關卡,第一時間我們透過波蘭國會的朋友,請他們幫我們做一些聯繫,我們也特別跑去邊防單位拜訪,他們忙翻了,但還是撥空會見我們,很友善表示會全力協助。」陳龍錦回憶,第一趟撤僑狀況最複雜,彼時波蘭邊防單位建議,若遇盤查,就說是「Taiwan Embassy」(台灣大使館),最後果然順利,2月26日,18名僑民搭乘撤僑專車抵達波蘭邊境盧布林市。
烏俄開戰,外交部緊急啟動撤僑計畫,18位國人搭上第一批撤僑專車,在2月26日晚間平安入境波蘭,由陳龍錦親自接待,提供珍奶和台菜。(翻攝自外交部臉書)
波蘭、烏克蘭關係如同兄弟,陳龍錦觀察,二國相連,人民通婚,亦有許多烏克蘭人前往波蘭進修學習,「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很多波蘭人感同身受,也感到脣亡齒寒。」又說:「很多波蘭朋友都會提到,烏克蘭淪陷,下一個可能是波蘭,所以他們全力協助烏克蘭難民。」
歷史上,波蘭曾被迫成為蘇聯附庸國,「事實上,許多波蘭人談到俄羅斯,態度都非常保留,甚至有些恐懼。」陳龍錦觀察,不少波蘭學者專家也對台灣國際處境表達同情,「他們覺得,台灣在對岸超過70年的威嚇之下,仍堅持自由民主,經濟上也有很好的發展,對台灣很敬佩。」
駐波蘭代表陳龍錦表示,無論撤僑或援助烏克蘭,都是由外交與國安體系通力合作。

台人捐物資 由波蘭轉運

陳龍錦說,國人近日踴躍捐款、捐物資,第一批27噸物資由駐波蘭代表處接洽轉運,「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有公信力的專業機構執行,第一批物資與RARS(波蘭政府戰略儲備署)合作。他們專業、反應快。我們洽詢,他們隔天就回覆OK。」他回憶,該單位同時也是波蘭援贈台灣40萬劑疫苗的執行單位,「波蘭人很含蓄,平常不太會講什麼好聽的話,我曾跟幾個幫忙過的朋友當面致謝。他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因為台灣在疫情初期也曾經捐給波蘭醫療口罩和物資,"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難之交才是真朋友)。」
烏克蘭難民多為婦孺,圖為波蘭邊境Zosin關口,一名兒童與他的家長。

關於戰爭我所不能理解的事

陽光如此平等,天空是一樣的天空,俄羅斯的天空,烏克蘭的天空,波蘭的天空。
笑聲是一樣的笑聲,俄羅斯的孩子,烏克蘭的孩子,波蘭的孩子。
然而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大軍入侵,烏克蘭的天空飛來了戰機和導彈,炸毀了烏克蘭孩子的笑聲,逃難別離的淚水埋葬了太陽。
他們被迫來到波蘭,變成名叫「難民」的小孩。心愛的寵物、美味的棒棒糖、免費的玩具…人們想盡辦法找回他們無敵的笑容。跟遠方家人通電話的孩子,還是忍不住放聲大哭了。等到有一天翻看歷史,史書記載:他們的童年結束在2月24日。
波蘭邊境Hrebennee關口,一名難民男孩舉起他的棒棒糖。
不少難民帶著寵物出逃。圖為一名烏克蘭女孩與她的寵物。
華沙西站前,波蘭人有序捐來物資。圖為烏克蘭難民在此尋找免費的二手衣物。
難民湧入歐洲,其中多為婦孺。此為波蘭Lubycza Krolewska小學的難民收容所。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