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相人間】看不見的病毒 看得見的恐懼 COVID-19確診者康復之後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吳寶流對著天空比YA,慶祝康復。(為保護當事人,照片經變裝處理)
吳寶流對著天空比YA,慶祝康復。(為保護當事人,照片經變裝處理)
確診時,想著自己會不會死?會不會把病毒傳給別人?會不會害更多人被隔離?康復後,又要面對歧視眼光:有人看醫生被要求待在戶外;有人必須提出陰性證明,證明自己不危險;有人在LINE群組被公審,討論是否讓他參加活動。
台灣以優秀防疫成果傲視國際,但疫調足跡公布、匡列隔離也如同一條線,區分你我,一旦確診,就成了有罪、危險、不能原諒的人。學者吳易叡認為:「目前最難解套的,是『台灣的防疫成就好棒棒!那些不小心染病的人就是破壞台灣形象的人。』」
今年2月,全球已有4億9百多萬人確診COVID-19,台灣也已累計1萬9,515人。病毒不斷變種,未來,或許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確診者。我們採訪去年9月發生群聚感染的新北市幼兒園,以及多位輕症、1位無症狀康復者,試圖理解確診過來人的心境。
「我沒想過,『勇氣』原來需要用在承認自己是一名確診者。」康復之後,30歲的吳寶流(化名)在臉書成立匿名粉絲專頁「我曾是一名新冠肺炎確診者」。2021年9月,新北市一間幼兒園發生Delta變異株群聚感染,清零結案後共33人確診,總計匡列隔離3000多人。

母子染疫 分享康復歷程

吳寶流與她的三歲大兒子確診。孩子感冒,照顧孩子的母親往往容易被傳染,從大兒子發燒第一天開始算,吳寶流第三天發現自己流鼻涕,保險起見,她向公司請假,也全家做居家快篩,結果全家陰性;到第八天,她發燒、咳嗽有痰、嗅覺出現異狀、食欲下降、呼吸會喘,於是做第二次居家快篩,又是陰性;第十天再做PCR篩檢,仍然陰性。
吳寶流發現許多好友知道她確診,明明好奇經歷,卻不敢問,直到她主動宣布自己康復,朋友們才紛紛來問,原因是:「他們怕我不想被知道。」(為保護當事人,照片經變裝處理)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