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再爆2外匯商倒閉蒸發730億 澳豐投資人求償無門炸鍋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在台銷售澳豐集團旗下金融商品的兆富負責人曾奎銘(左)6月8日被傳喚,最後以60萬元交保。(聯合知識庫)
在台銷售澳豐集團旗下金融商品的兆富負責人曾奎銘(左)6月8日被傳喚,最後以60萬元交保。(聯合知識庫)
5月底,本刊揭露澳豐倒閉清算,該案如同滾雪球,災情持續擴大。上週一(6月5日),本刊取得獨家資料,澳豐母集團香港旭暉旗下2家外匯經紀商—城信資本英國、城信資本納閩也相繼宣布倒閉。台灣受託參與澳豐案調查人士向本刊透露,城信資本納閩除有澳豐資金外,另有旭暉集團其他子公司的資金,逾730億元人間蒸發,台灣投資人雖組織自救會,但因台港司法互助停擺,讓求償之路漫長而遙遠。
在台銷售澳豐金融集團(AYERS Alliance Financial Group Limited, A.A.F.G)旗下金融商品的兆富財富管理顧問公司,上週四(6月8日)再度遭調查局台北市調查處搜索,負責人曾奎銘、經理、業務等15人被台北地檢署約談,但隨後全被交保,澳豐案風暴持續擴大中。
澳豐母公司旭暉旗下的馬來西亞、英國外匯經紀商城信資本相繼申請清算(WINDING-UP),讓投資受害金額再擴大。

世紀騙局苦主 九成台人

5月底,本刊獨家披露澳豐金融集團在官網宣布「自願放棄經營」,以及「旗下力量基金(Spectra SPC Powerfund)清算」二份公告後,正式引爆澳豐案整體逾32.5億美元(約新台幣1,000億元)、1.3萬名投資人受害的地雷。
本刊調查,隨著澳豐金融宣告倒閉,澳豐金融母集團香港旭暉金融集團(EASTHILL FINANCIAL GROUP LIMITED)旗下二家外匯經紀商—城信資本英國(City Credit Capital Ltd., CCCUK)、城信資本納閩(City Credit Capital(Labuan) Ltd., CCCL)也相繼宣告倒閉,澳豐案引爆的旭暉集團世紀騙局有如滾雪球,整體受害金額已超過1,700億元。
兆富負責人曾奎銘被台北地院一審判刑二年三個月,兆富仍無懼持續營業。
本刊獨家掌握消息,由於澳豐金融已向賽普勒斯證券交易委員會(CySEC)申請自願放棄經營,澳豐金融指定的清算人也進場接管,考量逾9成受害人為台灣人,澳豐金融指定清算人為了解澳豐案受害情況,也同時委託台灣民間機構一併參與調查。
台灣受託參與調查人士指出,6月底,城信資本納閩將召開債權人會議,澳豐金融清算人將參與在馬來西亞召開的債權人會議,以調查資金走向,「為協助國內投資人,也將在澳豐金融官網上提供投資人登記,分成澳豐金融、非澳豐金融二區,集結投資人力量向旭輝求償。」
兆富、澳豐都隸屬香港旭暉集團,但旭暉(EASTHILL)已人去樓空。

二外匯商清算 錢債更大

上週一,本刊自台灣受託參與調查人士手中,獨家取得澳豐金融內部資料顯示,澳豐金融及旗下力量基金的資金,原先停泊在城信資本英國、城信資本納閩二家外匯經紀商,這二間外匯經紀商也分別在5月26日、6月1日步上澳豐金融後塵,宣告「自願放棄經營」,形同倒閉。
該名人士指出,原先澳豐金融帳面上,在城信資本納閩有3.37億美元、在城信資本英國則有46.5萬美元。清算人向城信資本英國、城信資本納閩要求返還資金,卻發現城信資本英國5月26日已申請清算獲准,而城信資本納閩也在6月1日向馬來西亞納閩金融服務管理局(LFSA)申請清算,當地金管局也在6月5日准予報備。
澳豐案幕後黑手旭暉的最終受益人馮浩森(左2)、馮浩榮(右2)兄弟,與負責銷售通路的劉錦華(右1)出席年度慶祝會。(讀者提供)
該名人士透露,城信資本納閩除有澳豐金融3億多美元外,帳面上還有24億美元(約合新台幣736億元)來自旭暉旗下的城信資本投資銀行(City Credit Investment Bank Limited, CCIB)、城信資本資產管理公司(City Credit Asset Management Co. Ltd, CCAM)。
換言之,城信資本納閩申請倒閉後,除澳豐金融旗下的力量基金拿不回3億多美元外,還多增加了城信資本投資銀行、城信資本資產管理公司的24億美元,澳豐清算引爆母集團旭暉相關詐騙金額一口氣增加到56.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733億元)。

點名二馮一劉 幕後得利

上週,本刊向馬來西亞納閩金管局、在台官方單位馬來西亞友誼及貿易中心查證,截稿前無回覆。本刊同時以金融圈常用的外匯經紀商徵信APP「外匯天眼」查詢,城信資本納閩已被標明「該交易商當前無有效監管、監管牌照存疑」,而城信資本英國仍被列為高風險經紀商。
面對旭暉旗下城信資本英國、城信資本納閩相繼宣告倒閉,一名證券業大老嘆氣搖頭說:「購買非法海外金融商品,要拿回錢的機率恐怕是零,投資人得做好心理準備。」
澳豐資金除在城信資本納閩(圖)外,另有部分在紐西蘭交易公司火星冠(Marscap)。(翻攝Google Maps)
至於澳豐其他用來投資票券的逾25億美元資金,台灣受託參與調查人士表示,目前查到資金在一家紐西蘭的交易公司火星冠(Marscap Limited),火星冠也隸屬旭暉集團,但詳細資金去向尚在調查中。
5月底,本刊掀出澳豐案是一場世紀大騙局,不論是銷售公司兆富或澳豐金融、二家外匯經紀商城信資本英國與城信資本納閩,甚至金融產品發行公司城信資本投資銀行、城信資本資產管理公司都是關係企業,隸屬旭暉集團。
澳豐資金除在城信資本納閩外,另有部分在紐西蘭交易公司火星冠(Marscap,圖)。(翻攝Marscap官網)
本刊調查,先前被澳豐金融執行董事董身達點名,真正幕後黑手是旭暉,而旭暉的最終受益人是馮氏家族和劉錦華三名香港人,「馮氏家族是馮浩森(音譯,HoSum Fung)、馮浩榮(音譯,HoWing Fung)兄弟,他們負責掌握金融商品;劉錦華則掌管銷售通路,也就是台灣銷售管道兆富、太碁、致富三家公司。」業內人士透露。

業務潛自救會 阻擋申訴

澳豐案金流橫跨香港、賽普勒斯、英國、馬來西亞等地,投資人求償難上加難,「在兩岸關係冷淡,台港關係更降到冰點的情況下,金管會、檢調要調查搜證,恐怕也無計可施。」一名金融業大老分析。
嘗試尋找解方的澳豐受害人Ellen就對本刊直言:「我想找香港政府申訴,但香港政府根本不理我,找香港律師也被婉拒。」由於台港關係降至冰點,也讓台港司法互助停擺,2018年港人潘曉穎命案,嫌犯陳同佳迄今仍逍遙法外就是明顯案例。
澳豐實際負責人董身達說,真正的幕後黑手是旭暉集團。
本刊調查,澳豐案爆發後,國內受害投資人猶如無頭蒼蠅求助無門。目前受害人雖籌組超過20個自救會,但成員龍蛇雜處,甚至有兆富業務、黑道混進其中,讓受害人根本分不清敵友,「兆富業務潛伏到自救會群組中後,找盡各種理由阻擋受害人對外申訴,若訊息出現詐騙、兆富、金流、訴訟等字眼,就會被踢出群組。」受害人David氣憤表示。
David指出,去年底兆富聲稱城信資本納閩因馬來西亞的納閩金管局金檢而無法出金,他因此寫信向納閩金管局求證,「金管局回覆根本沒金檢。我公告到群組內,還被偽裝受害人的業務怒斥,把我踢出自救會的群組。」

籌組國際訴訟 先收五萬

David痛批,兆富業務不僅對外掌控資訊,還流出和高層對質影片,爭取受害人認同。本刊獨家取得影片內容顯示,兆富業務和高管、營業五處總經理鄭志偉對質,鄭志偉不耐煩動怒回嗆:「我是付錢的老闆嗎?你們又不信我,老闆說會盡力,只是需要時間,他做不到,我們再來追。」
另名受害人Janet也大罵,兆富至今仍在騙,「我問錢拿去投資哪些東西,他們遲遲拿不出證明。兆富業務員現在只會卸責,指控受害人都很清楚在兆富買境外基金是非法行為。」
澳豐母集團旭暉過去大手筆在5星飯店舉辦慶祝會,和投資人、員工同歡。(讀者提供)
兆富業務大玩二手策略之餘,竟還籌組受害人一同打國際訴訟,由業務出面聯絡法律事務所。Janet在接受本刊訪問時,就接到兆富業務電話,打算找她一同參與跨國訴訟。
據Janet提供本刊的國際訴訟合約顯示,兆富業務打算邀請800名受害人參與,參與者要繳1,700美元(逾新台幣5萬元),只有前5名受害人能和律師開會;另為取信投資人,律師事務所還提到會委託有經驗的調查公司,請國際刑警協助,爭取債權順位等。
兆富業務向受害人曝光內部和高層對質影片,想搏取受害人認同。右為兆富營業五處總經理鄭志偉。(讀者提供)
面對受害人尋求跨國訴訟,替自己爭取權益。一名銀行業高層坦言:「與其曠日廢時打國際官司,最後恐怕仍落得一場空,不如先對兆富及業務提告,才有機會順藤摸瓜。」

受害者念舊情 不忍提告

本刊調查,兆富業務過去因領有高佣金,因此相當積極招攬客戶,「澳豐給兆富的抽佣高達2成,Top Sales(頂尖業務)前20名平均年薪更高達2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6,134萬元)。」台灣受託參與調查人士透露。
兆富業務過去透過參與扶輪社、獅子會等團體,以一個介紹一個方式,再打出政商名流牌,砸重金和受害人搏感情,讓受害人上當,「業務邀我去五星飯店吃飯,投資澳豐的上市櫃公司老闆、主管就坐在主桌,業務還拿出政商名流和集團高層合照,藉此讓投資人深信不疑。」David說。
澳豐金融詐騙案受害人高達1.3萬人,受害者David氣憤罵兆富欺騙投資人。
Janet透露,「婚前,兆富業務直接帶我和先生採購精品,當新婚賀禮,採購金額無上限,業務還包場精品專櫃,提供頂級VIP服務。」此外,兆富業務安排自己小孩出國玩,就住客戶當地家中,回國後,請投資人吃高檔餐廳當回禮,「很多投資人至今不忍提告,就是怕拿不回錢,又破壞感情。」
面對這樁國內最大金融騙局,檢調上週四再度搜查兆富,金管會也提出防制四大措施:要求券商、期貨及投信顧公會建置示警專區;加強和法務部查緝不法;提高檢舉獎金,從現今的400萬元往上調;理專加強宣導。但看在受害人眼裡,金管會、檢調的作為只是亡羊補牢。眼見投資金額恐追不回,David感嘆:「我覺得自己很蠢,沒想到淪為最後一隻老鼠。」
★《鏡週刊》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