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兩點,在澎湖馬公市的鎖港碼頭,幾名外地遊客望著海面,討論著不知何時定置網漁船才會入港。一旁戴著球帽,皮膚黝黑,像個釣客打扮的謝三泰聽見後,熱情上前講解:「快了啦,還有一艘要進來。」接著又是介紹當季漁獲,又是感慨著再沒兩天東北季風就要來啦。遊客好奇問他:「是本地人嗎?」謝三泰愣了下,接著羞澀地裂開皺紋笑著回答:「都在台灣流連,最近剛回來。」
【一鏡到底】我和我的狂飆時代 謝三泰
謝三泰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解嚴前後的重要攝影師。
他愛攝影,也愛那個狂飆的年代,
為了拍照,可以轉行當計程車司機,拋下妻小到台北當攝影記者。
家庭親緣從不是問題,
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投入抗爭的激情烈焰中。
謝三泰拍下無數好照片,每張作品背後,都有著關係的裂痕。
那是他愛的時代,也是他必然的犧牲與遺憾。
漁船進港了,所有人一擁而上,圍著一簍簍鮮魚喊價。謝三泰也奔向前去,卻是拿出相機猛按快門。我們才剛在人群中找著空隙,卻發現他又獵豹般一溜煙跑到碼頭另一邊取景,眼前小漁港彷彿也成了當年一觸即發的新聞現場。
貧窮與忙碌 讓親緣淡薄
65歲的謝三泰是紀實攝影師。1987年政府宣布解嚴,一個月後,他北上任職《自立晚報》攝影記者,與潘小俠、何經泰、劉振祥等人為同期戰友,在各個重要抗爭場合衝鋒陷陣,成了報禁開放後,媒體變革黃金年代的標誌攝影家之一。他曾連續3年奪得「吳三連新聞攝影獎」,2002年離開媒體後,仍持續以相機記錄庶民文化、勞動者,與弱勢族群權益等相關議題,曾出版《走拍台灣》《勞動尊顏》《我的志願:聽見夢想的聲音》《鹹水煙:澎湖印記》等攝影集,作品亦獲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