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小金門」的烈嶼鄉,與中國廈門隔海相望,最近處僅相距6公里,被形容是「外島中的外島」「前線中的前線」,別具戰略地位。西側金廈海域一帶,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漂浮著一個個的保麗龍漁具,連綿數公里,猶如海上長城般,在這片高機敏性海域,顯得十分突兀。
新聞傳真/金廈海域逾50公頃蚵棚成奇景 中國漁船頻越界採收危及國安

兩岸金廈海域屢爆糾紛,如今再現國安疑慮!本刊調查,在烈嶼鄉(小金門)和廈門之間、鄰近海峽中線的禁限制水域,存在連綿數公里的蚵棚,違規養殖面積超過50公頃,遠超合法的4公頃,更形成執法灰色地帶,行政院為此曾在3月底召集跨部會議,商討處置作為。然而蚵棚多是金門養殖業者與對岸合資架設,產權難以釐清,導致「拆棚」進度一再推遲,近日面對中國漁船及廈門蚵農越界協助採蚵一再上演,地方憂心金廈蚵棚恐成國安新漏洞。

年產值逾億 多屬非法蚵田
這般壯麗的海上奇景被金門居民稱為「珍珠海」,屬於當地養殖漁業的一環,乍看與台灣本島養殖業無異,檯面下卻暗藏玄機。本刊調查,由保麗龍製作的蚵棚,就架設在海峽中線的禁限制水域一帶,距離小金門2公里多,距離廈門3公里多,面積達60公頃,約85個足球場大小,年產值逾億元。


蚵棚從搭建到養殖、採收,是金門業者與中國業者通力合作。像是搭建等相關成本費用雙方多採82或73的比例對拆,金門業者出錢較多,中國業者則負責採收人力。金門蚵產季是每年10月到隔年3、4月,在養殖季時,雙方定期巡視,進行蚵苗生長管理,採收則由中國業者處理。

中央對此也有警覺,本刊掌握,3月底行政院政務委員馬永成召集海委會、陸委會、農業部和金門縣政府展開跨部會協調,商討金廈海域蚵棚處置。

越線助採收 海巡無力執法
只不過,光是釐清蚵棚的產權歸屬,就曠日廢時,更遑論後續蚵棚怎麼拆除、由誰來拆除、拆掉的棚架等設施如何處理,一系列問題猶如燙手山芋,一度引來相關部會互踢皮球。
知情人士透露,行政院指示縣府先釐清非核准範圍內「新長出來」的蚵棚,究竟哪些屬金門業者所有,把產權劃分清楚,屬中國業者的一定要拆除,如果縣府不動作,將考慮扣地方補助款;同時,為避免拆除過程節外生枝,甚至釀擦槍走火事件,因此行政院傾向由我方執行拆除作業。
一位不具名官員透露,對岸會把採收好的海蚵捆起來放在蚵棚上,再由金門業者運回,這種如同約定俗成的默契式「協作」由來已久,當地民眾也習以為常,但關鍵在於,這些蚵棚幾乎全都架設在我方水域,中國漁船屢屢越線前來協助養殖、採收,如入無人之境,使得執法出現灰色地帶,長久以來,我方執法的海巡人員也無法採取強力執法。

對照中方規劃的金廈大橋喊了多年,在國安考量下,台灣內部始終未達成興建共識,反觀金廈海域間的蚵棚,卻悄悄在十數年間愈長愈大,綿延數公里的景象儼然成為「金廈蚵棚橋」,在小金門沿岸用肉眼就可見。尤其,金廈海域去年初才爆發「三無漁船翻覆」事件,釀成兩死意外,台海兩岸隔空鬥法近半年,事件才落幕,引發兩岸關係緊張,地方憂心蚵棚恐成潛在國安漏洞。
本刊掌握,儘管政院尚未訂出拆除具體時限,但實際執行存在一定難度。像是蚵棚大多由金門養殖業者與中國業者合資,產權歸屬錯綜複雜;即便能區分產權,縣府曾與中方聯繫過,但中方對協助拆除中國業者蚵棚態度消極,若由我方逕自拆除中方蚵棚,難保不會衍生其他問題,且屆時相關成本恐得全數由我方吸收。

此外,政院指示農業部,協助並輔導金門養殖業者合法化,不合法蚵棚拆除後,可暫放當地沿岸沙灘,待日後再讓他們重新搭建。但蚵棚除了傳統使用保麗龍,近年部分業者已改用可組合拆裝的環保材質,透過錨定浮棚的方式養蚵,倘若全數拆除擺放,總重可能超過百餘噸,運送成本高且相當占空間。
「金廈蚵棚問題大家都知道,但真的不好處理。」一位縣府官員坦言,除了牽動兩岸敏感神經,對縣府來說,養殖業者背後勢力盤根錯節,有的找民代當靠山,部分甚至由前民代家族經營,短時間內想完成整頓恐不容易。

熟悉在地養殖漁業人士回憶,過去海峽中線兩邊曾出現蚵棚滿布盛況,中國業者陸續收起來不做了,如今只剩金門養殖業一枝獨秀,但礙於人力,才會形成雙方協作的模式出現。
本刊調查,2005年扁政府時期,曾強勢展現公權力處理越界養殖案例,直接派遣海巡單位監督中國漁民進入我方海域,限期限時拆除違法設施。而歷經馬政府、蔡政府共十六年執政,金廈蚵棚「又」悄悄長大,執政黨不希望給中國在金廈海域更多灰色地帶侵擾藉口,下定決心整頓。相關單位是否和對岸折衝協調,抑或再啟動跨部會協商機制研商解決之道,地方則建議既然當年為試辦性質,現今不妨強化管理機制就地合法,如何把潛在的國安漏洞給補上,考驗著中央與地方的智慧。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