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講堂】不要看到ETF 就以為是被動投資工具

mm-logo會員專區時事
ETF不完全是被動投資工具,有些ETF採取特定策略,偏向主動投資。
ETF不完全是被動投資工具,有些ETF採取特定策略,偏向主動投資。
許多投資朋友一看到ETF,就認為是簡單的指數化投資工具,事實上,ETF會因為所追蹤的指數,而有性質上的差別。
來看個實際的例子,兆豐投信在上個月底發表了一支名為「兆豐藍籌30」的ETF(代號00690),該ETF的公開說明書中提及,ETF以追蹤「藍籌30指數」績效為目標,屬於被動管理式基金。再進一步探究「藍籌30指數」的編製方式,會看到以下的財務篩選標準:
  1. 稅後淨利連續3年大於0。
  2. 稅後淨利/營收連續3年排名前50%。
  3. 每股現金股利發放連續3年排名前50%。
也就是說,該指數挑選的是財務數字較佳的公司。

刻意篩選 未必打敗大盤

相比之下,另一支具有代表性的ETF:台灣50,所追蹤的台灣50指數,則是單純的選取台灣市值前50大公司,依市值進行加權。台灣50指數不會因為這前50大公司,某家公司獲利較好或是股息較高,就給它較高的權重。只要是前50大的公司,就納為指數成份股。
「藍籌30指數」則有設下特定篩選標準,該產品算是一種策略指數,它代表的是一個特別的選股(或加權)策略。而台灣50指數則是指標指數。追蹤指標指數的ETF是單純的指數化投資,而追蹤策略指數的ETF,則是偏向主動投資的標的。
表面看起來,「藍籌30指數」有針對特定基本面進行篩選,那不是更好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刻意進行篩選未必會帶來比較好的成果。台灣市場有上百支的主動型股票基金,經理人都很努力研究股票,用各種繁複的方式進行分析與篩選。但他們都贏過指數嗎?
當然不是!在2016年,全部160支有該年績效的台股基金,只有11支勝過加權股價報酬指數的表現。所以絕不是加上一些人為的努力跟篩選,就可保證勝過市場。
對於追蹤策略指數的ETF,投資人心裡要明白,透過這支ETF,投資人是投資具有某些特定性質的證券。此時拿到的是特定策略的報酬,而不是市場報酬。因此,絕不要看到ETF,就以為是被動投資工具,一定要了解追蹤的指數是用什麼規則進行編製。

綠角小檔案

財經作家,著有《綠角的基金八堂課》、《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等書。自2006年起在「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記錄自己的投資心得與看法,是台灣低成本指數化投資的暢議者。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