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表,指美國聯準會替「資產負債表」進行「瘦身」,目的讓「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美國資產負債表從金融海嘯前的0.8兆「暴肥」至現今的4.5兆美元,使得當前金融資產價格昂貴的程度,已超過基本面所能支撐的水準,因此需進行瘦身,將市場資金加以回收。
【縮表來襲】為什麼比起升息,市場更害怕縮表?
隨著美國景氣好轉,升息、縮表計畫紛紛啟動,投資市場對於升息早已做好心理準備,但面對縮表,卻顯得有些惶恐。到底縮表是什麼?對投資市場的影響又如何?
為何縮表讓投資市場如此惶恐,甚至比面對升息還緊張?港商創輝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歐宏杰簡單舉例,過去大家跟銀行借錢買房,借100萬元每年還1萬元利息,升息後每年變成要還1.25萬元,但縮表則是銀行不願借錢了。會讓「銀行不願借錢」的原因,當然是聯準會自2008年以QE的方式放出了可觀的資金,如今隨美國經濟步上復甦軌道,為讓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於是希望利用縮表達成。
綜觀歷史,從1950年至2016年的66年內,聯準會共進行了8次縮表。其中,最大一次縮表發生在2000年,幅度為8.7%,其餘年份均小於3%,預估這波縮表幅度將成為史上第二大規模。
這次縮表的威力究竟有多大?根據計算,聯準會每收回6750億美元,就等同升息1碼(0.25%)。當縮表時程一啟動,在第一季每月縮減100億,第二季每月縮減200億,第三季每月縮減300億,直到一年後開始維持每月500億的緊縮上限金額,直到2019年預期縮減2兆美元以上,此等同升息近3碼。
美國縮表如預期發生,雖然市場擔憂資金水位下降,但也意味經濟復甦,在升息格局下,全球資金理論上將從其他利息較低的國家換成美元資金,或往美元資產挪移,使美元需求增加。相對來說,與美元呈現蹺蹺板的黃金表現,恐受壓抑。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