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花樂草創初期,邱瓊玉就負責跑印製和代工廠的邱瓊玉說:「剛開始根本是四處哀求,求印製廠老闆,求布廠老闆,也求車縫廠老闆,因為我們的單實在太小了。」
【3姝練習曲番外篇】創作設計取勝 她們為何希望員工會台語
「我們的員工多多少少都會講台語,畢竟要和後製印製和車縫廠打交道,能說台語還是方便些。」印花樂3個老闆之一的邱瓊玉說,「說國語也沒有甚麼不可以,但是到了工廠,懂得台語,總是讓師傅們覺得比較有親切感。」
那段時期,邱瓊玉不是一大早買早餐送給師傅吃,就是下午買咖啡點心送到工廠;師傅若要量布,她就趕快幫忙拉布;師傅若要印花,她就立刻幫忙遞顏料刮刀。
久而久之,工廠師傅不再把她趕出去,肯聽她說設計和印色概念,但一聽到她們1件商品只要做30或50件,又都傻了。邱瓊玉說:「通常別人要在1塊布上製作印花,都是以製作5、6,000或上萬件商品為單位,1位師傅就直接告訴我『量這麼少?連錢都不知道怎麼算,怎麼幫妳做?』」還好,後來師傅心軟,還是接了她們的單。
來自彰化、現居台北的邱瓊玉遇過不少不會說台語的年輕人,她也提到,當初能夠用台語和師傅們「拌揉」,對與印製與車縫廠點頭代工多多少少有加分作用,「因為我所接觸到傳產師傅們慣用台語,能夠聽懂他們所說的語彙,多少拉近了彼此距離。」
她指出,「也因此我們的同事,多多少少要能說點台語,畢竟我們要和傳產工作者溝通,能說台語會比較方便。」她也認為,語言沒有高低之分,就是1種溝通的模式,不需把意識形態摻雜進來,「多會說1種語言,在工作時就像多了1項能力,自然比較便利」。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