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家暴番外篇】目睹暴力也是精神暴力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元元說,她常分不清誰是國中同學、誰是國小同學。因為童年壟罩在暴力陰影的恐懼害怕中,以致於她記憶的時序相當錯亂。
元元說,她常分不清誰是國中同學、誰是國小同學。因為童年壟罩在暴力陰影的恐懼害怕中,以致於她記憶的時序相當錯亂。
台灣各地方皆設有家暴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其中家暴又被分為「成人保護」與「兒童少年保護」兩種。台北市家暴防治中心兒少組的徐組長解釋:「兩者最大差異是強制性,兒童少年在18歲以下,無法維護自己的權益和發聲,因此需要比較大的公權力強制介入。」
多數人以為要被毆打成傷,甚至經過驗傷程序,才算家暴,其實不然,「有些孩子沒被打,但長期生活在看到父母暴力的情境裡,這叫目睹暴力,等同遭受精神暴力。」徐組長說:「不論身體暴力、目睹暴力或疏忽照顧的小孩都會有相同問題,創傷會留在心裡,某時某刻被勾起,有些是出現暴力行為,或偷竊、逃家逃學;有些比較壓抑,就完全不跟你互動,看起來楞楞的,什麼都不說。」
從小目睹爸爸毆打媽媽,以及媽媽用言語虐待的元元回憶:「有次我跟我媽吵著要去外縣市念書,我坐在地上又哭又笑,像個神經病一樣,我沒想到這些暴力陰影對我之後的個性影響很深。」她又說:「我在感情裡也很像我媽,很歇斯底里,想掌控所有事情,我會說那我去跳樓好了,你現在下樓往上看,看等下會發生什麼事。」
諮商心理師許嬰寧認為:「兒少家暴因為家裡都是吵吵鬧鬧的,他會習慣把自己保護起來,人際互動上要嘛非常暴力,要嘛非常封閉畏縮。年紀稍大,他們對挫折的容忍度會比較低,因為他在家看到一言不合就發生衝突,所以到學校排隊、比賽,可能一點挫折就大爆炸,因為他沒有學過挫折容忍的示範,或可能很容易放棄,寫字寫一寫就摔筆。」
她繼續談到家暴的另一個長期影響,「通常有家暴的家庭,父母都忙著處理自己的事,光吵架就吵不完,也沒時間跟孩子談論為何吵架,因此很少有親子互動。孩子就算沒有被直接暴力影響,也會覺得父母沒那麼在乎他,親子關係會變得疏離,容易出現依附關係,沒有安全感,漸漸變成獨立個體,自己照顧自己,這些孩子沒有在足夠的愛裡長大,會感覺不出媽媽愛他,被迫要提早成熟,變成照顧媽媽的角色。」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