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家暴番外篇】家暴陰影下的兩種反應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歷經家暴的韓依璟,相當清楚童年陰影如何在心裡刻下痕跡,也藉此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歷經家暴的韓依璟,相當清楚童年陰影如何在心裡刻下痕跡,也藉此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我被施暴的時間大概是從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看起來是『短短』3年,但這3年讓我跟我弟走向截然不同的個性。」韓依璟受訪時的開場白是這樣說的。她是相當具有自我覺察的家暴受害者,總能一邊詳細描述童年家暴情景,一邊議論自己如何受到當時影響而演變成現在這個人,甚至還能詳盡剖析父親的原生家庭與他施暴的原因。
尤其她談到自己決定不哭的那天,令我印象深刻:「那次我在客廳,我爸打我,我怎樣都不肯哭,我爸罵我那什麼表情,我就一臉木然看著他,我說你就打啊,把我打死算了。我爸很生氣,轉過去打我弟,我弟被打很慘,他一邊打一邊看著我,我就說,那你打死他啊。有的人就是想看你示弱,我就硬起來,反正也不會更糟。」
臺大醫院兒童胸腔科主任呂立,被譽為台灣兒童友善醫療之父。(翻攝自呂立臉書)
相當關注兒童保護、被譽為台灣兒童友善醫療之父的臺大醫院兒童胸腔科主任呂立認為:「施暴者常常看到受虐者哭就會打,因為越來越氣憤,但不哭也會打,因為好像沒達到他要的效果,不管怎樣他都可以繼續施虐。」而受虐者受暴後的常見反應,可能會變外向或變內向,甚至抽離,「因為無法面對暴力,fight or flight,要嘛逃走,要嘛對抗。如果身體無法逃走,就心裡逃走,這對心理的壓抑和創傷非常大,有人會自殘,覺得自己不好;有人會抽離,什麼都不管,冷漠面對世界,漸漸疏離伴侶或人際;也有對抗型的,開始攻擊別人覺得這樣才能活下來,或是想辦法脫離環境,後來都不管父母的。」
韓依璟提到弟弟的狀況,就和她截然不同,「我弟小時候,有次想摸1個花瓶,他前後問了老師3次才敢摸,他不敢有自己的意見,直到大學後,他才慢慢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就完全相反,不管做什麼都會找出可以規避的漏洞,然後走在邊邊上,我深深感到小時候的弱小無力,所以長大致力於抓住鎂光燈,認為沒人敢欺負有聲量的人。」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