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講堂】買債券先學銀行的風險控管會員專區財經理財銀行主要營業項目是貸款,但因為知道如何管理風險,可長期獲利。而買債券型基金就像銀行放款收息一樣。文 蕭世斌攝影林育緯主播智偉發布時間 2019.03.21 06:00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怪老子投資蕭世斌理財基金講堂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布局ETF 分散風險把錢借出去收取利息有那麼可怕嗎?長輩們常叮嚀不要把錢借給人家,就知道一般人對借貸戒慎恐懼。可是銀行主要營業項目卻是貸款,難道他們不擔心錢收不回來嗎? 布局ETF 分散風險銀行不只會怕,而且還怕得很,只是銀行知道如何管理風險。一般民眾想要將資金貸放出去收取利息,跟銀行學習風險控管就沒錯啦!但也不用那麼複雜,只要投資債券型基金或ETF,就類似銀行的放款收息,雖然不可能沒風險,卻在控制範圍內。銀行的風險管理不外乎採取信用分級,以及用大數法則分散風險。銀行有徵信部門,依貸款者可能的違約機率分級,根據不同信用等級收取利息,信用等級較高的客戶,年利率較低,而信用等級較低的客戶,年利率較高,以彌補可能發生的違約風險。除此之外,客戶數量也要夠大且金額不能過度集中,才能避免因單一客戶違約造成銀行虧損。一般投資者不可能跟銀行一樣擁有專屬的徵信部門,但每一檔對外發行的債券都經過專業信用評等機構的評比,這些信評機構就好似投資者的徵信部門,將貸款者的信用分級了。通常境外發行的債券都會發布標準普爾、穆迪、惠譽三大國際信評公司的評等。即便是國家發行的公債,根據各國的財政狀況也有信用等級。信用風險可以靠信用評等解決,而客戶分散就得靠基金或ETF才能辦到。一般投資者的資金有限,只夠擁有少數幾檔債券,即便持有違約率非常低的AAA單一債券,萬一遇到違約就是百分百虧損,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雷曼兄弟連動債就是經典範例。而債券基金或ETF集合大量投資者的資金,將資金分散至非常多檔債券,就好似銀行將資金分散於許多客戶一樣。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限時優惠每月$79元 全站看到飽加入premium會員$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解鎖單篇報導已經是會員?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