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成長記番外篇】說出台人不願承認的矛盾 她在拍紀錄片過程中找到解答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將傅榆的兩部紀錄片放在一起看,不僅是她的人生自傳,也體現台灣人內心的疑惑和矛盾。
將傅榆的兩部紀錄片放在一起看,不僅是她的人生自傳,也體現台灣人內心的疑惑和矛盾。
傅榆總是在問,我是誰?
紀錄短片《不曾消失的台灣省》是她探討自我認同最深刻的作品,和《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放在一起看,就是傅榆目前為止的人生自傳,也體現許多台灣人內心的疑惑與矛盾。
《不曾消失的台灣省》交叉剪接了宋楚瑜擔任台灣省主席時期訪視各地的官方紀錄片,和三部台語片時期的老電影。畫面一下是宋主席親切愛民、族群融合的場面,一下是緊湊刺激的大眾娛樂片,聲音一下是字正腔圓的北京話,一下是草根氣息的閩南語,再穿插傅榆自己的旁白,說著從小到大不被各群體接納的種種故事。
所有複雜、曖昧、衝突的影像與聲音,全被她融進一支短片裡,她說:「我從來沒有一個群體感,這就是為何我那麼想追求一種『一樣』,就算我們是不同的省籍立場,但我們同樣都在這塊土地上,我們應該有些共通點吧,怎麼做可以真正融入到台灣這個群體,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事。」
電影製片洪廷儀認為:「傅榆就是一般人,可以幫我們說出我們不願承認的事情,她講自己,又不會覺得她自溺,因為她的確有跟我們同樣的困擾,沒那麼高高在上。她不是要說道理,而是讓你覺得你這個普通人被看到了,不再覺得自己是個微不足道的人。」
短片的最後傳來傅榆的啜泣聲:「你問我想要得到誰的認同?我可能就是想要,得到這些不認同我的人的認同。因為我跟他們的確不一樣,那我覺得這也是屬於我的價值啊,可是這樣他們是不是還是有可能不認同我?」她問的問題總是沒有標準答案,就像短片結尾迴盪在台灣省政府無人應答的語音答錄機聲中。
但她卻在解答的過程中,逐漸釐清自己,「有這個探索的過程,我現在的認同感是真真切切的,是很扎實的,不會因為環境的變動,或文化的流行,什麼政治人物起來了,帶來什麼希望,大環境往什麼傾向走,而有所變動,我覺得我就是台灣人。」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