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家開講】勇闖沙漠闢綠洲 宏力生化科技董事長陳欽偉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陳欽偉研發生分解及可堆肥塑膠粒20年,今年國內外訂單量才開始增長,預計營收2億元。
陳欽偉研發生分解及可堆肥塑膠粒20年,今年國內外訂單量才開始增長,預計營收2億元。
當石油被耗盡,替代材料會是什麼?陳欽偉的答案是植物。20年前他看到這個危機,研發以玉米澱粉製作生物可分解及可堆肥塑膠粒,但過程耗資費時,歷經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退出經營,禁塑政策延宕,公司每月燒百萬元,陳欽偉自嘲差點傾家蕩產,只能請朋友投資幫忙,受盡冷嘲熱諷。但他倔強不服輸,終於等到國際環保意識抬頭,去年接獲國外訂單,加上今年7月台灣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生分解吸管已備妥上市。過去十年寒窗無人問,陳欽偉總算證明,荒蕪沙漠裡,綠洲真的存在。
2千多坪廠房內,機器正規律印製國內知名醫藥生技廠「濟生」的包裝袋,另一頭紙箱裡擺放銷往智利的購物袋。

塑膠埋土裡 可分解

宏力生化科技的董事長陳欽偉迫不及待地介紹:「我們的產品,是亞洲唯一符合世界最高環保標準的生物可分解及可堆肥塑膠粒,主要成分為玉米澱粉,生物基含量(原料中的植物纖維及可再生材料)60%以上,外銷到越南、印度、美國等國家。」
農業用的生物可分解穴植管,僅需3個月便可分解,最後成為二氧化碳與水。
專業術語太難理解,陳欽偉簡單解釋:「我們的生分解塑膠袋在戶外環境28度C下,埋在土裡2、3個月就會不見,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一般石油製塑膠至少需上百或上千年才能分解。」宏力研究生分解塑膠20年了,「現存石油量大概到2100年會用完,用替代材料來取代石油就是我們的商機。」71歲的陳欽偉形容這段日子是十年寒窗無人問,面對媒體採訪也是第一次,受訪前天才將因操煩全白的頭髮染黑。
「到今年我們2個人才真正鬆口氣。」宏力總經理王雲平一臉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清朗,他也是陳欽偉的大學同學,2人共事16年。去年宏力開始接獲國外訂單,因為發展環保產業,等的不只是技術成熟,還有法規的頒布,「2014年歐盟規定會員國立法禁塑,經過3年,各國才陸續制定環保標準跟執行方法,加上設備適應我們的材料也要時間。」
總經理王雲平(左)與董事長陳欽偉(右)是大學同學,從未吵過架,因為2人都看好環保產業的未來。
例如歐洲最大塑料薄膜生產商-德國RKW,測試宏力的產品就花了一年半時間,今年開始穩定下單。7月起,台灣4大場所內用禁供塑膠吸管政策也將上路,但可供應生分解吸管,內需加上外銷訂單成長,預計營收成長10倍,陳欽偉總算露出開懷笑容,「去年營收2千萬元還很少,今年有望達到2億元。」宏力的生分解塑膠粒可製成購物袋,耐重最多達9公斤,最薄可做到0.01毫米的厚度,以及堆肥袋、農業覆蓋膜與育苗杯等產品。
但在今年以前,陳欽偉根本笑不出來,「你知道我搞多少錢出去,都快傾家蕩產!這個公司已經投入超過10億元了。」他自嘲踏入生化科技業是誤打誤撞。原本陳欽偉接手家業「怡欣汽車貨運」,最大客戶是養樂多公司,運輸事業做得安穩。
除了生分解塑膠粒,宏力也少量生產生物可分解塑膠袋,客戶包含Uber Eats。

技術不成熟 狂燒錢

1998年以玉米澱粉製成塑膠的概念在美國成型,陳欽偉的朋友從美國帶回可分解的袋子,邀他投資,「聽說機器還在海上,去看他的工廠,屋頂破一個洞,裡面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台舊堆高機,大家都說21世紀是生化科技的世界,我就一頭栽下去,喝了酒答應他,隔天就匯600萬元。」
機器運來了,但生產技術仍不成熟,離商品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資金燒得很凶。1999年,股東找來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投資並任職董事長,公司名稱改為宏力生技,陳欽偉則是副董事長,市場對於綠色產業很看好。但2003年王文洋便退出經營,陳欽偉輕描淡寫帶過原因:「他很忙,工廠一個月就燒3、400萬元,他不要做,我就買了他的股份。」
生物可分解及可堆肥塑膠粒製成塑膠袋、餐盤、育苗杯等產品,比傳統塑膠更快被微生物分解。
陳欽偉在沙漠中看到了綠洲,也堅持走到綠洲,儘管在多數人眼裡只是海市蜃樓。荒漠裡,他想到的隊友是美羅玩具創辦人、曾任玩具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的王雲平,陳欽偉嘆:「他對塑膠很瞭解,但我們像矇著眼睛過河,河多深、有沒有魚、會不會跌倒都不知道。」
當時玩具市場不敵大陸競爭,漸走下坡,王雲平到宏力看廠2次,10天便決定幫忙,「我們的事業都曾經輝煌,小孩也大了,沒有包袱,這個事業反而是我們人生最大的包袱。」陳欽偉苦笑了一下,娓娓道出險些滅頂的渡河過程。

投鉅資擴廠 遭譏諷

2005年宏力研發出將玉米澱粉轉化成熱塑性塑膠的技術,是台灣第一家拿到台、美、日、德等國的環保標章認證及專利,至今國際上擁有此成熟技術的公司,含宏力僅三家。陳欽偉很早便耳聞2010年歐盟將禁塑,因此投入6千多萬元擴廠,「哪知道2008年美國爆發次級房貸問題,2010年有歐債危機,讓禁塑法令拖到了2014年才開始。」望穿秋水卻等到狼來了一場空。
宏力不斷測試可分解塑膠袋的拉力,目前最多可承重9公斤。
公司沒賺錢的十幾年,陳欽偉自掏腰包,也找朋友投資,冷嘲熱諷聽到麻痺,幸得家人支持,大兒子進公司幫忙。但有朋友罵他是空心包子,「咬3口還沒看到餡。」親戚也認為他不自量力,「我阿姨來看工廠,說我幹嘛搞這個,這種事業是台塑、奇美那種企業才能做的。」與陳欽偉認識50多年,王雲平說他個性倔強,認為是對的就非做不可,「他很信任人,充分授權,我們沒有過爭執,只有2人面對面,一起焦頭爛額。」
等待外銷市場活絡時,陳欽偉也積極打入內需市場,例如全家便利商店的咖啡袋、連鎖茶飲快樂檸檬的提袋、公家機關的垃圾袋和醫院藥袋等。他笑說,與慈心有機農場合作農膜時,對方很擔心宏力的農膜會汙染有機土壤,看了檢驗才放心,「不到一個月他們打電話來,說分解掉了,農膜出現好多洞,我們還頭痛,因為分解得太快,雜草生出來會影響作物。」如今宏力已能將農膜客製化,因應作物生長期控制分解時間,全球最大的鮮果和蔬菜提供商Dole也與宏力接洽測試中。

受政策影響 意志堅

但去年初台灣實施新限塑政策後,全家提止供應咖啡袋,陳欽偉嘆氣:「我們跟PE塑膠袋一樣被禁用,現在便利商店提供不織布網狀提袋,也是塑膠的一種啊,分解速度還比我們的材料慢,國外都在推行可分解塑膠作為禁塑的替代方案,台灣竟然倒退嚕!」
生氣歸生氣,至少生分解塑膠引起討論話題,不再孤掌難鳴,才剛感受到綠洲盎然生意,陳欽偉又開始戰戰兢兢,「PE塑膠已發展100多年了,它像一個耐操好用的年輕人,生分解塑膠則是剛學走路的嬰兒,還需要時間成長,必須細心呵護。」已經當阿公的他,意志比很多年輕人堅定,「咬牙繼續。」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