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上的政治學家2】年少家中欠債 他16歲做工擺攤掙錢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1986年吳介民(左1)與好友們一同去鹿港參加「反杜邦」運動。(吳介民提供)
1986年吳介民(左1)與好友們一同去鹿港參加「反杜邦」運動。(吳介民提供)
吳介民是宜蘭人,父親原是地方記者,70年代台灣經濟開始起飛,有點像後來他見到的中國珠三角,「很多親戚開了小工廠,生活變好,我爸也想改善家裡生活,就跟著開工廠。可是他選的是那時已經走下坡的人造纖維。」父親浪漫瀟灑、熱情好客,可惜缺生意頭腦,工廠沒幾年就收掉,欠下一大筆債。
全家從宜蘭搬到三重,開自助餐店還債。起初生意不好,吳介民與弟弟還得至兒童膠鞋工廠做工,那時他16歲。不時有債主上門,威脅父親生命,吳介民想賺錢,他腦筋比父親靈活,發現對面有家魷魚羹店生意甚好,一碗15元,「我就去騎樓也擺一攤,但沒有羹,只有麵、湯、蔬菜,一碗5元,鎖定附近小學生,果然生意很好。所以我曾開玩笑說我是全台灣第一個賣兒童餐的人。」
三重是什麼模樣?吳介民隨口說來都比電影《艋舺》還生猛:「有一次我晚上去同學家玩,後來媽媽叫我直接在同學家過夜,因為我們店外面有流氓在互砍。」又有一次,父親與朋友一起擺攤、聊天,忽然幾個小流氓衝來,見到父親的朋友就砍。父親的朋友逃到樓上,父親逃得慢,吳介民在樓上往下看,「流氓拿武士刀射向我爸,沒射到。我爸那天差點死掉。這就是我們真實生存的世界。」
後來自助餐店生意漸好,他白天買菜煮飯,晚上讀補校。大學聯考前,他向父親請4個月的假,報名補習班苦讀,最後竟考上台大政治系。
家裡仍負債,他大一讀完便休學一年,幫家裡包水餃、賣水餃,大二讀完再休學一次幫忙家計,至此全家終於還清負債,花了11年。他斷斷續續完成學業,依然順利考上政治學研究所。那是台灣正逢巨變的80年代,他也參與學運、社運,包括著名的野百合學運。學運後,他申請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班的全額獎學金,再無經濟顧慮。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