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南方澳斷橋2】從興建就沒人愛 南方澳跨港大橋父不詳21年

mm-logo會員專區文化
南方澳跨港大橋斷橋前,常有卡車載消波塊(箭頭處)駛過,當地民眾懷疑車輛超載行駛為釀禍因素。
南方澳跨港大橋斷橋前,常有卡車載消波塊(箭頭處)駛過,當地民眾懷疑車輛超載行駛為釀禍因素。
台灣港務公司董事長吳宗榮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備詢時坦言,台灣港務公司未曾主動檢測南方澳跨港大橋。朝野立委痛批,大橋吊索21年來未經檢測,形同官僚殺人。南方澳跨港大橋為何成為孤兒橋,必須回溯它的興建與交接歷史。
吳文明說,最初南方澳人口密度低,當地居民雖有跨港至對岸造船廠的需求,多半選擇步行繞經內埤,或搭乘渡輪。1965年,政府因應遠洋漁業發展,興建南方澳第三漁港建港,成為大型圍網漁船及遠洋漁船停泊處,南方澳人口也逐漸攀升。
南方澳跨港大橋斷橋第3天,仍有1名外籍移工失聯,海巡署持續搜救。(翻攝海巡署長室臉書)
「經濟比較好,大家可以買汽機車,加上蘇澳港要做堤防,有交通需求,就蓋了一條混凝土的駝背橋。」吳文明說,當時南方澳漁船都屬小型,可順利通行駝背橋下,日後船型變大,船隻經常撞到駝背橋而毀損,也難以到對岸造船廠維修,才在省政府時代向時任省長的宋楚瑜陳情,興建不需落柱於海中的橋型,也就是今日的跨港大橋。
宜蘭縣政府交通處養護工程科長翁鄭啟志說,當時省政府責成基隆港務局負責興建,因不具土木專業,出資由宜蘭縣政府代辦工程設計、建造與發包施工。宜蘭縣政府於完工後就將橋梁移交回基隆港務局;2012年3月1日,港務局民營化,政企分離後,港務局蛻變為台灣港務公司,專管經營,至於航務等管理,則隸屬航港局。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